近年来,济源市依托豫光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谋划筛选项目,围绕延链补链、绿色循环、集群式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一、围绕主业谋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豫光集团、万洋冶炼、金利集团等有色龙头企业,坚持“做强有色主业,扩大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近五年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00余亿元。投资20亿元的锌业30万吨电锌一、二期竣工投产,全市电解锌产能突破30万吨,跃居行业第三位;投资20亿元的8万吨熔池熔炼直接炼铅环保治理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建成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程度高、工艺装备先进的直接炼铅生产线;投资30亿元的冶炼渣处理技术改造项目建成达产,形成了铅锌铜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相继实施了余热发电、阳极泥处理扩建系统、碲精炼、分析纯硫酸、废旧塑料改性造粒、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二、围绕集群谋项目,实现转型发展。依托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积极谋划产业链条项目,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一是围绕绿色铅锌基地建设,依托豫光金铅的技术优势,重点实施投资20亿元的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等项目,实现铅、锌、铜和多种稀贵金属循环冶炼回收;二是依托浙江天能、重庆力帆等,重点实施投资25亿元力帆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园及盼达汽车生态出行系统、投资5.5亿元的武山振龙动力蓄电池等项目,形成“铅精矿—粗铅—电解铅—合金铅—极板—蓄电池—电动汽车—铅酸废电池回收—再生铅”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主链;三是依托泰山石膏、万洋肥业、丰田肥业等,重点实施投资1.2亿元的万洋复合肥、投资2.3亿元的泰山大型石膏板等项目,围绕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形成8条辅链,实现了全产业链集群式循环发展。
三、围绕循环谋项目,突破发展瓶颈。按照“绿色冶炼,环保发展”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每年在有色企业领域筛选论证30余个环保治理项目,累计投资40亿元,进行“三废”综合治理利用。一是改造污水管网,综合治理生产废水;二是新建铅、锌、铜三套综合污水处理站系统,实施污水处理就地循环回用;三是采用硫化法和生物制剂共用新工艺,减少重金属排放和废渣产生量,生产废水综合利用率达96%,基本实现零排放。其中,豫光集团是河南省第一家在污水总排放口安装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企业,豫光的水处理工程作为全省涉重金属企业新扩改项目的样板项目。
四、围绕技术谋项目,引领行业变革。济源市有色金属企业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起草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0余项,着力打造“经典环保有色制造工业”,实现了中国铅冶炼由“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四次生产工艺变革,使硫的总利用率提升到99%,处理出的工业废水达到人体直接饮用标准,废渣循环利用率达100%。其中,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是国际国内铅冶炼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被环保部列入中国铅冶炼最佳污染防治工艺技术。
五、围绕绿色谋项目,打造行业典范。按照“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铅锌铜互补的冶炼优势,实现铅锌冶炼中伴生的金、银、铜、锑、铋等希贵金属综合利用及余热发电,真正实现“吃干榨净”,打造中国铅循环经济样本。目前,豫光集团启动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9.1亿元,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共6个省建设67个收集储存站点,实现废铅酸蓄电池的安全收集和贮存,构造全国范围内的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储存、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建成后,废铅酸蓄电池的年集聚量为72万吨,可进一步提升再生铅利用率,实现“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