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易地扶贫搬迁出彩中原 >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
河南卢氏山民“出山”记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与搬迁任务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聚焦25.97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主动纳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动落实,提前建设完成858个集中安置点、7.5万套安置住房,25万搬迁群众已实现脱贫。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省份。
为充分展现我省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讲好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三
河南卢氏山民“出山”记
作者 董飞 胡群生 张振中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4000多个山头,2400多条河涧,这里是内陆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山区县——三门峡市卢氏县。但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这里旧貌换新颜。
在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际,记者近日深入卢氏县探访山村民众“出山”后的生活与变化。
河南虽坐拥中原沃土,但也有着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三山”连片贫困地区。生活在“三山”的搬迁贫困人口约有26万人。
“迁出穷山窝,搬来好日子。”位于卢氏县城洛河南岸的兴贤里社区,是当地55个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里2749户11212人从18个乡镇搬迁而来。
兴贤里社区64号楼2单元的田喜会,原居住在横涧乡大干村田家组。他母亲因病去世得早,父亲年迈体弱常年卧病在床,还有一个智障哥哥,全家靠他一人操劳。
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外出谋生的田喜会,尝尽了生活的艰辛。2014年,田喜会被定为贫困户,命运开始有了转机。在村组的帮助下,经社区劳务派遣公司推荐,参与到人力资源劳务输出工作中。他的工作是组织乡邻参加技能培训,从而走进工厂,实现脱贫致富。
2018年对于田喜会而言,可谓是苦尽甘来、幸福的一年。工作勤恳、为人热情的他被官方安排到兴贤里管委会上班,负责劳务输出。这份工作给了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还踊跃报名参与社区楼长招聘,担任楼长,把劳务输出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近年来,每年都有上百人经他介绍实现稳定就业。
不到四年时间,田喜会家从贫困迈向小康。就在他下乡招工时,“爱情之花”也不期而遇,2019年腊月步入婚姻殿堂。
崔历英原住横涧乡大村,村落偏僻,一家五口人在3间土坯房里苦守几亩田地过着穷日子。现在,他们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免费分得三室两厅房,女婿和未成家的儿子通过务工实现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随他生活的外孙进入就近的学校学习。他笑言:“艰难岁月已熬过去了,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55岁的刘黑旦正如他的名字,黢黑憨厚,朴实寡言。他也是兴贤里社区的一员。双亲患病致家境贫困,还背负一身沉重的债务。2016年刘黑旦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此后又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当地官方的支持下,他成立了林果种植农民合作社,带领贫困民众50余人建起了千亩连翘基地,当年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人民币。他本人也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
搬迁入住到兴贤里社区后,生活居住条件发生了未有的变化。刘黑旦怀着感恩的心,于2019年6月成立了带有兴贤里社区印记的兴昌劳务公司。之所以取名“兴昌”,用他的话说是“希望兴贤里兴旺昌达”。
像田喜会、崔历英、刘黑旦一样,一万多人从山沟里搬出来,在兴贤里社区安家就业。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社区扶贫车间工作,有的通过社区周边产业转移。今年以来克服疫情不利因素,官方积极组织社区劳动力复工复产,目前已有5684名人就业。
兴贤里社区只是河南省858个集中安置点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河南境内“三山”连片贫困地区,已有25.97万贫困人口告别故土、搬离穷窝、改变居住环境。生活与精神面貌均发生了变化。
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雄看来,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使贫困民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更要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工作,使搬迁民众有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