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息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
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精彩篇章

时间:2020-08-10 10:17 来源:中国发展网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与搬迁任务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聚焦25.97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主动纳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动落实,提前建设完成858个集中安置点、7.5万套安置住房,25万搬迁群众已实现脱贫。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省份。

为充分展现我省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讲好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十一

河南息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 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精彩篇章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周东澍、潘中超 记者范纪安报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已成为推动群众稳定就业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近期,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下发了多个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文件,下达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地处豫南的息县依托自身优势多措并举用实际行动抒写着精彩的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用好政策资金杠杆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搬迁对象稳定就业工作,在产业发展方面给资金、给政策,对推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助力搬迁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实现跨越发展”。息县人民政府县长袁钢告诉记者。

  为落实上级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工作部署,息县承担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22个乡镇(办事处)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安置点实际,积极上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

  “为保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资金能发挥最大效益,此次后续扶持资金将严格按照省搬迁关于后续扶持的政策要求,采取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的原则,加大安置点周边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息县易地扶贫搬迁专项组副处级领导裴仁胜掷地有声地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重点倾斜搬迁任务较重、安置点规模较大、后续扶持思路清晰、产业基础扎实的彭店、杨店两个乡,真正让搬迁对象能够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除省市下发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该县将根据产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和运行情况,下拨配套资金,大力支持后续扶持,推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逐步致富。同时,全县通过资金奖补、土地、税收等激励政策,吸纳龙头企业、当地合作社等经济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营,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实现政府与社会互惠,企业与群众双赢。目前,全县已有以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15余龙头企业累计参与了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覆盖贫困户5600户。

  在近日举行的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专题会上,裴仁胜同志明确要求,用好后续扶持资金,做好后半篇文章,一定要多部门联合,发改委要做好牵头,财政局做好资金统筹安排和管理,人社部门要结合产业需求面向搬迁对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资金使用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据记者了解,从2020年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5年内安排1200亿元专项贷款额度,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的重点领域、重要项目,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之路也将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

  ——选好特色优势产业

  资金来了,关键是找准产业,选好项目。被誉为“息州十宝”之一的彭店蘑菇,在当地深受好评。彭店乡党委书记刘波信心满满地说道:“早在2017年开始,我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实际,树立了打造“蘑菇之乡”的发展战略,陆续成立方围孜“源丰”和丁王庄“王超”等多个香菇合作社,四年来,香菇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态势。”

  截止目前,彭店乡工建设香菇大棚276座,年生产菌棒30万棒,产鲜香菇50万斤,带动100多户贫困户种植、300多户贫困户就业,带贫贫困户1000多户。在全县2019年首届农产品博览会上,该乡恒盛基地的“息金菇”牌香菇摘得金奖,源丰合作社的“菇之牌”花菇荣获银奖,发展势头如火如荼。

  杨店乡的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近年来也开始崭露头角。2018年该乡永红村迎喜蔬果“多彩田园”示范项目建设8个蔬菜生产大棚进行试点,通过近年来的大规模种植,每年亩均产值均在2万元以上,在周边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谈到蔬菜大棚产业给群众带来的收益变化,杨店乡乡长易磊感慨万千,“传统农业的大田种植模式有效时间段,社会效益低,农民每年每亩地的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大棚蔬菜一年可种植三季,每季亩产值8000元以上,年收入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

  借助此次后续扶持专项资金的机遇,彭店乡决定继续深化“蘑菇之乡”战略,将在陈瓦房等四个安置点周边建设食用菌扶贫基地6个,建立无公害蔬菜扶贫基地1个,食用菌批发市场1个,项目总占地约84亩,总投资初步预算1810万元。杨店乡将依托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基础,在街东、街北、街南三个安置点附近建无公害蔬菜扶贫基地,项目占地约100亩,总投资初步预算784.2万元。

  “此次围绕安置点周边建设的扶贫基地项目,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全面负责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运营的收益也全部归乡村集体所有。”息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璧说。

  ——找准带贫致富路径

  彭店乡围绕安置点建设的6个食用菌扶贫就业基地预计年产香菇可达到26万棒,年收益近300万元,将带动全乡362户813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平均年可增收可达1.6万元,该项目所有权归村级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共计可增收村级集体经济24.5万元。

  “产业基地的带贫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搬迁户,可以注入资金、入股分红,可到产业基地务工,计件领薪,还可以购买菌棒,在家栽培、采摘,由基地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特困的搬迁家庭,可以采取党员绑定干活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香菇的产量和销路都不成问题。”彭店乡易地扶贫搬迁分管领导、乡武装部长张群对香菇产业基地的扶贫效应充满信心,他一边说,一边把项目收益资金使用及分配方案拿给记者。

  杨店乡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实施后,可带动街区附近3公里范围内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贫困群众334户584人实现就近就业,有效解决贫困健康劳动力和弱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的持续增收渠道,防止搬迁对象返贫。对一个搬迁对象来说,若以健康劳动能力计算,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小时务工收入8元,每月可实现增收1920元。即使以弱劳动能力计算,每天工作3个小时,每小时务工收入8元,每月也增收720元。

  “一直以来,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对象识别到项目建设,从拆旧复垦到后续帮扶,对我县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面向搬迁对象建设的产业扶贫基地,可以说让搬迁对象在就近就业方面吃上了定心丸”,息县易地扶贫搬迁专项组组长余珂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