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党的生活》杂志刊发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访谈文章

时间:2020-09-25 20:08 来源:党的生活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党的生活》杂志2020年第9期(上),刊发了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访谈文章《夯实“六稳”基础、守住“六保”底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全文刊发如下:

《党的生活》杂志刊发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署名文章

夯实“六稳”基础守住“六保”底线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巩固拓展,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下降0.3%,较一季度回升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疫情的冲击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下半年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前不久,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全会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刻阐述了“保稳”“进”“蓄”四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和重大任务,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增强了信心。下一步,我省如何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中蓄势,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雄。

  记者:在“六稳”基础上提出“六保”任务,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保证。下一步,如何把握好“保”的前提,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何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指出“保”是基础、是着力点,强调要对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和基层运转等情况逐一摸排,明确风险和底线,在逐项解扣、应对危机中下好先手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紧盯突出矛盾,科学制定应对预案,做好风险排查化解,聚焦4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快落实各项扩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监测和返乡报告制度,鼓励农民工通过回归农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各地新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加强企业纾困帮扶。严格落实中央和我省出台的各项援企政策,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企专项行动、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工具,深入实施“861”金融暖春行动,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风险补偿金体系,力争全年投放优惠信贷600亿元。完善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扩大信用贷规模,全年实现平台获贷率增长20%以上。三是扎实做好民生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抓好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确保全省剩余35.3万农村贫困人口和52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围绕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快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辖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县(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三级防控救治体系。加大对教育、文化、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投入,办好办实群众期盼的民生实事。四是着力保障基层运转。坚持开源节流和财力下沉,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清理盘活存量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兜牢保基层运转底线。

  记者: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由经济的稳定增长来支撑。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把握好“稳”的大局,着力稳定经济运行?

  何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指出“稳”是大局、是主基调,强调要坚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着眼,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多措并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进步巩固经济回稳向好态势。一是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季”活动,用足用好国家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多元融资、要素保障、前期审批等全流程服务,推动5G网络、充电桩、大数据中心、老旧小区改造、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两新一重”项目加快建设,取得短期稳定经济、长期优化供给的一举两得之效。二是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充分发挥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带动作用,研究制定购车补贴、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渠道、家电下乡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快服务业扩容提质,有序推动KTV、影院、剧院等文娱场所恢复正常营业,培育“首店经济”“夜经济”“小店经济”等新消费热点。开展沿黄文化旅游交流等多种形式文旅推介活动,引导居民利用假期健康出游,促进文旅消费快速回补。三是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链协同机制,“全图谱”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一链一策”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平稳运营。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工作落实中,如何把握好“进”的方向,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作为?

  何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进”是目标、是大方向,强调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和转型更好统筹起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撑。我们将从3个方面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在产业转型上拿出新举措。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20个左右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加快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黄河牌鲲鹏服务器和PC机制造基地、鲲鹏软件小镇建设。二是在区域协同上拿出新办法。坚持一手抓龙头,健全省级统筹、相关地市为主体的都市圈工作推进机制,实施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以及郑开、郑新、郑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加快郑开双创走廊、郑开汽车、郑新生物医药、郑许智能制造等产业带创新带建设;扎实落实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洛阳、济源率先实现融合发展。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三是在改革开放上拿出新招数。研究制定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举措,探索开展产权制度、城乡要素自由流通等改革试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重点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深化投资项目审批“三个一”改革,启动实施国企改革3年行动,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两类”公司试点,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四条丝绸之路”运营水平,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深化与芬兰等地方全方位合作;探索“上海研发创新、河南生产制造”等合作模式,积极争取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我省。

  记者: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立足大局,把握大势,谋求发展新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把握好“蓄”的视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动能?

  何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蓄”是未来、是增后劲,强调要把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考虑“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要求,不断为我省发展蓄能增势。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抓住“十四五”和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夯实支撑未来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方面,科学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围绕事关河南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开展前瞻性谋划、高站位研究,高质量编制规划纲要。统筹推进专项规划和市县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各专项规划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各级各类规划衔接一致、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树立全局视野,跳出河南看河南,根据国家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整体布局、重点任务,精心谋划争取一批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盘子,同时加快编制我省黄河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配套政策,着力构建“1+N+X”规划政策体系。按照“先动手、后伸手”的原则,推动部分条件成熟的项目尽快实施,确保两大国家战略在河南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