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河南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时间:2021-11-24 08:58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引导各地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注重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先后有汝州、内黄等11个农村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了一批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积极探索符合河南特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仙坡果品基地硕果累累


  一、创建成效

  (一)园区产业深度融合,社会经济效益凸显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发展路径上力求创新突破,通过最大化发挥优势,形成别具一格的发展特色。截至2019年底,示范园区总产值达到642.7亿元,同比增长16.2%,带动园区内农业全产业链就业人数36.35万人,同比增长19.5%。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94.5元,较2018年增长10.5%,平均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个百分点左右。农村电商潜力不断释放,11个园区电子商务年度销售额由2018年的11.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2亿元,增幅高达62.7%。

  (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释放

  通过园区的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全省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逐步走出一条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支撑,“点、线、面”结合,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202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2%,一产增加值5353.74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14家,营业收入1.1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4%,稳居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为4994亿元、占一产比重的58.5%,培育了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河南农业品牌,打造了新乡小麦、信阳毛尖、正阳花生、泌阳夏南牛等具有鲜明河南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涌现出了好想你、白象、南街村等一批企业“知名品牌”。

  (三)助力抗击疫情,全面复工复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在抓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各示范园复工复产,为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推进复工复产不等靠。前两批认定的11个示范园疫情期间共吸纳农民工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20年3月复工复产率就超过了90%,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汝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通知》《关于支持旅游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营困难有关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成立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园区内每一个企业顺利开工。二是做好稳产保供不退缩。镇平示范园想念集团勇担国家级重点保供企业责任,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疫情期间每天向全国市场供应面条、面粉1800余吨,“河南烩面”驰援“武汉热干面”的温暖画面强势“刷屏”。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政策引导,激发创建动力

  强化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近期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主要领导同志牵头推进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进一步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二)注重规划先行,优化发展布局

  指导各示范园区突出顶层设计,厘清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结合示范园区空间地理结构、经济发展基础、生产要素禀赋、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分区布局。如禹州示范园以禹神快速通道为产城融合发展轴,以中心城区和神垕古镇为两个带动发展核心,集生态循环农业、钧瓷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中医药康养“四大特色组团”于一体,构建“一轴两核多组团”的建设格局,推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带动示范园整体提质、增效、升级。

  (三)注重业态创新,培育特色产业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优势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最大化发挥优势,形成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发展特色,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如平舆县示范园立足中国白芝麻原产地品牌优势,把白芝麻产业列入县域经济的“五大产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高产芝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辐射周边种植面积逾2万亩,亩均综合效益超过5000元。深度挖掘白芝麻文化,打造中国首家白芝麻文化博物馆,拍摄微电影《芝麻花开》,举办白芝麻文化旅游节等,迅速让平舆白芝麻品牌走进千家万户。陕州示范园立足园区“二仙坡苹果”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建立苹果期货交割仓库,发挥“地坑院”特色民居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四)注重要素保障,凝聚各方合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头抓总作用,构建政策激励机制,强化“人、地、钱”等要素保障,加快打通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堵点和痛点,切实解决好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如内黄示范园以内黄果蔬城为核心,创新经纪人合伙机制,建立“乡政府+内黄果蔬城+经纪人+农户”新型合伙机制,吸引300余名果蔬经纪人入驻,每年为农户解决超过100万吨果蔬销售问题;浚县在不改变“三权分置”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土地信托—土地整治—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定制—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模式支持园区发展;邓州市出台《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工作。

  (五)注重龙头带动,促进富民增收

  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保底分红、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如上蔡示范园以状元红温泉度假酒店为依托,支持村级集体组织以农林水利设施等资产要素参与发展,带动周边乡村2500人就业,核心园区农民年均收入比所在县区高出40%,实现了经营企业、村集体、农民多方共赢。邓州示范园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技术支持模式,带动养殖、种植农户、贫困户2万余户,通过“合同保底价收购+二次分配”、农民参股分红等方式,从龙头企业直接收入中返还农户收益7000余万元,占企业盈利的19.5%。

  三、未来展望

  (一)强基固本,当好乡村产业振兴“排头兵”

  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契机,探索乡村特色化产业融合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做到第一产业往后延、第二产业两头连、第三产业走高端。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科技、人文、康养等元素实现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打造一批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示范带动全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二)示范引领,下好巩固脱贫成果“先手棋”

  遴选一批创新性强、适用面广、示范性好的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总结推广示范园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把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保持园区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扶志扶智等措施,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扶上马”后再“送一程”。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探索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示范乡镇和省市县级示范园创建工作,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聚集区,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三)因地制宜,找准融入双循环格局“突破口”

  将示范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对接,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找准自身比较优势,挖掘“亮点”产业、打造“亮点”产品,“快、准、稳”地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引导园区第二、第三产业向县城或驻地、重点乡镇等分散延伸,推动多产业叠加融合、多要素集聚、多领域联动创新、多环节提质增效,确保以示范园为核心的乡村产业经济圈在参与“双循环”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发挥更多的联通作用,以乡村经济圈内“小循环”“微循环”推动全省、全国范围的“大循环”,真正实现“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以及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格局。

  (四)多管齐下,念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经”

  多措并举增加园区就业岗位,结合示范园建设,多渠道增加后勤保洁、卫生防疫、护路护水等公益性岗位,积极安排就业困难、易返贫群众就业。鼓励示范园设立创业指导中心,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开辟就业增收新空间。构建“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园区、增收在农户”的利益融合格局,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的状况,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把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