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头条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召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12-27 17:28 来源:城市处

图片


  12月27日上午10:00,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召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作为主发布人,介绍了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李迎伟指出,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惠及上亿人口的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对现代化河南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支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破藩篱、降门槛”,实现“更高品质生活”。围绕“进得来”,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围绕“留得下”,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围绕“过得好”,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二是突出“强龙头、打基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强力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培育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突出“增韧性、补短板”,实现“更高效能治理”。深入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四是突出“抓普惠、促均衡”,实现“更高水平共享”。坚持“以城带乡”,引导生产要素更多流向农村;坚持“依城促乡”,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图片


  李迎伟介绍,下一步将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突出以“人”为核心,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构建“一主两副、一圈四区”总体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3%,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0万人左右,重点实施好“八大工程”。

  一是实施郑州都市圈“晋位升级”工程。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壮大“芯屏网端器”全产业链,全面提升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制定新一轮“1+8”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完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实施城镇协同区“融合扩能”工程。壮大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联动郑州和西安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支持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联动信阳、驻马店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商丘、周口东向开放,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密切安阳、濮阳、鹤壁联系,打造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三是实施安全韧性城市“提级改造”工程。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系数和数治能力。实施城市生命线补短板工程,开展燃气管网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底线。未来5年新建改造城市行洪排涝河道500公里、雨水管渠5000公里。

  四是实施宜居人文城市“魅力重塑”工程。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和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让城市更有“温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五是实施人口管理服务“系统优化”工程。以“一老一小一青壮”为重点,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规模吸引汇聚青年人才。

  六是实施市本级和县域“双抓双提”工程。强化省辖市市本级意识,充分发挥城区经济外溢带动效应,建立各省辖市市本级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培育一批5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

  七是实施城市治理体系“新生再造”工程。协同发挥各方力量,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一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开展“三零”平安单位创建活动。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

  八是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破壁攻坚”工程。着力破除城乡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许昌试验区改革探索,设立一批省级试验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周边乡村地区延伸覆盖。

  关于“1+8”郑州都市圈未来发展建设的总体考虑,李迎伟介绍,下一步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枢纽作用,共同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一副”是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一带”是落实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国家战略,以郑开科创走廊为主轴、郑新和郑焦方向为重要分支,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密集发展带。“多点”主要是指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等新兴增长中心,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关于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将围绕创新、产业、交通、市场、生态、民生等方面聚焦发力、久久为功。力争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GDP分别达到2万亿元和6万亿元。到2035年,郑州都市圈建成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创新高层次、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态环境高水平、协同治理高效能的现代化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