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策解读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怎样有效践行?发改小课堂告诉你!

时间:2022-04-24 16:15 来源:城市处

  编者按:4月13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河南“十大战略”系列讲座的第六场——“新型城镇化战略”专题讲座。讲座上,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以《优化空间格局 增强发展动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题做专题辅导。那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其内涵是什么?怎么看待新型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落实好哪些举措?



优化空间格局 增强发展动能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是什么”——深刻认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

  (一)城镇化及其发展历程

  城镇化(国际上普遍用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上,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二是空间结构上,城镇数目的增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三是经济结构上,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四是社会结构上,城市文明、现代文明不断扩散,并辐射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城市化的主场转移到了中国,2009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也就是说,世界从这一年进入城市时代。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

  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6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1949-1957年城镇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镇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镇化停滞发展;改革开放以来,1979-1984年城镇化恢复发展、1985-1994年城镇化稳步发展、1995年至今城镇化快速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一是大国城镇化。二是“半城镇化”。三是“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四是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

  产生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协调,不少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大城市病”出现。三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四是“半城市化”导致的社会问题。8.48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27亿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城镇户籍。五是乡村相对衰落。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城乡融合”。三是“协同高效”。四是“绿色低碳”。五是“智慧安全”。六是“包容多元”。

  二、“怎么看”——理性看待我省新型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

  (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城镇化稳步提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9936.6万人,人口总量全国第3,占全国人口的7%。

  2.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2021年底,我省宣布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4个城市。

  3.综合交通体系对全省城镇体系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全省已经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线、陇海线为主轴的“十字形”城镇密集带。

  4.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促进以产兴城、以城聚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971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5.城镇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6.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速。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7.93元,比2013年增长79.6%。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7.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取消郑州中心城区以外其他所有城市和地区的落户限制,全省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二是突出“强龙头、打基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增韧性、补短板”,实现“更高效能治理”。四是突出“抓普惠、促均衡”,实现“更高水平共享”。

  (二)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

  1.我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6个百分点。

  2.中心城市能级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首位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强优市场主体不多,区域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

  3.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仍然不强。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特色风貌不鲜明。

  4.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凸显。一是土地利用“一高一低两失衡”问题突出。二是水资源短缺制约城镇空间发展。三是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压力大。

  5.以城带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7.93元,仅为城镇(34750.34元)的46.35%。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没有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而相应减少。

  6.体制机制改革和城市治理仍需持续深化。一是人口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二是城镇化建设缺乏稳定资金来源。三是农业转移市民化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四是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三)当前我省新型城镇化的趋势特征

  一是城镇化进程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叠加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的三重机遇“红利”。

  二是城镇化发展进入动力转换期。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河南、进入城市,将对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起到重大助推作用。

  三是城镇化格局进入重塑优化期。就近城镇化趋势更加明显,县城将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四是城市发展模式进入转型期。城市安全韧性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建设韧性低碳集约城市成为广泛共识。

  五是城乡关系进入加速融合期。亟需进一步打开“城门”、放开“乡门”,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三、“怎么干”——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发展基础、顺应发展趋势,就需要突出抓好“六个着力”:

  (一)着力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打造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增强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四区协同、多点支撑”新发展格局。

  1.全力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一是用创新培育竞争新优势,发展壮大数字核心产业。二是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速集聚高端人才。四是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五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2.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重塑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二是打造郑汴许核心引擎。三是促进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3.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级扩能。培育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好发挥南阳的豫西南桥头堡和门户作用。

  4.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打造豫西、豫南、豫东和豫北四大城镇协同发展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引擎。

  (二)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一是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县(市)突出特色高效,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是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是提升县城品质和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

  (三)着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一是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二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三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四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四)着力打造宜居韧性现代化城市。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一是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城镇社区15分钟生活圈,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是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三是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吸引汇聚青年人才。

  四是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积极探索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未来网络布局。

  五是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六是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叫响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河南特色文化品牌。

  (五)着力促进城乡实质性融合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是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二是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六)着力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二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