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 2021年
2021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六:
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词:近年来,洛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持续推动“五链”耦合、“六新”并举,不断强化产业链双长制、三大改造、万人助万企等工作举措,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洛阳市
一、改革背景
洛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传统产业、重工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较大;制造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低效粗放的产业模式,严重制约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构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迈上2000亿元台阶,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高端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翻番,全市制造业发展呈现规模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整体提升、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企业活力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
二、改革做法
(一)建立产业链“双长制”,汇聚产业发展合力。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建立“链长+链主+联盟”机制,加快补短板、锻长板、促转型,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一是“链长”牵头护航发展。梳理确定农机装备、高端石化等15条重点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制定产业链图谱、招商图谱,全程跟进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难题,做实项目链,畅通要素链,强化责任链,绷紧落实链。二是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由中国一拖、中信重工、洛钼集团等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带动链内企业加强产销、资源、人才对接。培育洛钼集团等14家百亿级企业,55家“隐形冠军”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集合力量建立产业“联盟”。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建产业联盟,结合产业现状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产业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更加夯实。立足洛阳老工业基地实际,把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作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做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在“十三五”全市规上企业改造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更深层次“三大改造”。制定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的“三大改造”支持政策,支持入企诊断、设备购置、机器换人。2021年,316家企业实施总投资945亿元的“三大改造”项目438个,完成投资超353.8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40余个,省级智能车间(工厂)66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23家。
(三)坚持新兴产业提速扩量,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把创新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动力源,实施产业创新双驱动,搭建产业创新联动平台,促进产业和创新的对接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提升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育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家,8家企业获评全国“创新创业50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级轴承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依托中航光电及本地百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了规模超百亿、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光电连接器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中电建、培育北玻硅巢等企业,集聚形成了年产值近百亿元、省内最大的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基地。
(四)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面向未来市场前沿需求,聚焦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洛钼集团5G+智慧无人矿山、一拖集团5G+智能工厂、中信重工5G+智能机器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全市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有色金属、农机装备、硅基新材料等“1+N”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云企业达到9000余家。全省工业互联网培育平台24家,洛阳市占9家。
(五)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以优质服务激发企业活力。市县区联动建立“两库一台账”、“1+2”包联企业制度和问题办理“四单”制,完善“现场解决-分级协调-专班交办-督查反馈”全流程办理机制,确保企业问题随时上报、办理进度实时监测、办理结果及时反馈,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3412个,已办结3384个,办结率99.1%。出台工业“标准地”出让细则、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等23项政策措施,创新实施“准入即准营”“免申即兑现”“拿地即开工”等措施,保障重点企业煤电油气运金等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企业减税降费110多亿元。实施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行动和“小巨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1家、市级“小巨人”企业30家,一拖集团等9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头雁企业。
(六)坚持“项目为王”,强力推进“三个一批”。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紧盯签约、开工、投产三个环节,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2021年,529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4%;全市“三个一批”项目共220个,完成投资1042亿元。一是精准招商“签约一批”。坚持以招商引资培育更多增量,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构建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工作格局,重点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驻点招商和基金招商;设立产业链招商专项基金,采取“投贷联动”方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洛阳。“签约一批”项目41个,总投资495亿元。二是强化保障“开工一批”。完善“市领导+部门联席会议+企业评价”等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实施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全方位做好用地、资金、环评等要素保障,“开工一批”项目85个,总投资976亿元。三是提升效能“投产一批”。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计划,强化节点管理,实行挂图作战,强化现场督导,定期排名通报,“投产一批”项目94个,总投资821亿元,均已投产达效。
三、改革成效
通过加强改革创新,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有力助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根基更加牢固。
(一)工业经济平稳运行。2021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利润285.3亿元、同比增长34.4%,利润总额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至43.9%、33.8%;全市60家重点企业产值增长29.9%,17家企业增速超50%,8家企业实现产值翻番。
(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成功挂牌全省首批产业研究院。一拖集团入选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正大食品等10家企业获评2021年度省级智能车间(工厂)。LYC轴承荣获国家工业产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中联水泥入选省级绿色建材生产综合基地,汝阳产业集聚区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洛阳钼业等3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万基控股等4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创历史新高。60家企业入选省级、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企业入选全省第一批头雁企业。中信重工入选全国质量标杆,5家企业认定为省级质量标杆,25家企业认定为市级质量标杆。LYC轴承、麦斯克获评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LYC轴承7兆瓦偏航轴承等5个产品认定为2021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数量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