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十:
兰考县普惠金融“一平台四体系” 模式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0-05-23 14:21 来源:体改处

  推荐词:兰考县是传统农业县,农民贷款难、信息采集难、风险防控难、金融服务不足、数字金融水平低等问题,是金融服务中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痛点,也是推动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找寻破解普惠金融困境的有效途径,兰考县以2016年12月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紧扣“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金融服务痛点、顽疾入手,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切实改善了兰考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为稳定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兰考县普惠金融“一平台四体系”模式的探索实践

兰考县


  一、背景情况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主要困境在于难以突破县域农村“最后一公里”而触达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破解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其中,开展普惠金融改革区域试点,积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兰考县作为传统农业县,是我国县域经济典型代表。同时,兰考也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两次到兰考调研,要求兰考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特点和规律,在县域改革中走出一条好路子。为有效破解传统金融服务不足、服务效率低、融资难、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部门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兰考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兰考县有针对性地破解普惠金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运用金融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探索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既是兰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二、主要做法

  兰考试验区建设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做到“五个结合”——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产业发展、基层党建、激励政策、信用建设相结合,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建设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

  (一)抓好组织建设,为普惠金融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主体责任,抽调专人组成试验区管委会,省政府专门成立试验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谋划重点事项,协调解决难点问题。

  2.加强政策配套。制定试验区建设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先后出台普惠授信管理、信用体系建设等21个专项方案和管理办法。

  3.加强协调联动。出台《普惠金融促进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财政奖补体系;出台金融业发展奖补政策,设立7575万元信贷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还贷周转金,鼓励引导普惠金融业务开展。

  4.加强跟踪督导。将普惠金融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各金融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局跟踪督导,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5.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周、金融知识进乡镇、进校园、走进农民工系列活动,举办金融夜校,组织“试验区推进活动周”、数字普惠金融论坛、中国普惠金融理论创新座谈会等。

  (二)聚焦普惠金融,持续深化推进“一平台四体系”建设

  1.着力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针对传统金融开展普惠金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问题,兰考试验区运用数字技术,建设了市场化运营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打通普惠金融在县域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金融服务的“触手可及”。

  2.建设“4+X”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提升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兰考试验区探索将普惠金融内嵌于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将村服务站建在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厅,与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打造“基层党建+就业扶贫+普惠金融”三位一体服务平台,明确主办银行,提供“4+X”服务:基础金融服务(小额现金存取、支付缴费、惠农补贴查询、社保费缴纳等)、信用信息采集更新、贷款推荐和贷后协助管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X”是各主办银行提供的特色金融服务。目前,已建成服务站454个,其中数字化的服务站2个。

  3.创新“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破解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表面上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很多农户除储蓄业务外,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信用记录空白,部分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同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农民信息收集难、成本高和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农户信息不敢给农民贷款的难题。兰考试验区改变思路,从打破银农关系僵化、培育农民信用记录、破解农民抵押担保难等问题入手,采用逆向思维,将信贷前置,变“信用+信贷”为“信贷+信用”,创新推出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用途、激励守信、严惩失信”原则,无条件、无差别地给予每户3万元的基础授信。普惠贷款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年利率不超过6.75%。截至2019年10月底,兰考试验区已完成15万余户的基础授信,银行与1.4万名农户签订普惠授信贷款合同、金额达6.04亿元。

  4.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兰考试验区注重信用信贷互促相长,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让农民意识到“守信财源滚滚,失信寸步难行”。通过创新普惠授信,在农户“用信”过程中,完成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引导农户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实现信用与信贷互促相长的良性循环,进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截至2019年10月底,兰考已通过农村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录入16.03万农户信息、5708户中小企业信息,92.3%的农户有了电子信用档案。

  5.建立“四位一体”分段风险防控体系,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传统信贷业务风险由银行自担,为鼓励银行支持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发展,政府以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与银行共担风险,但制度设计上多以固定比例为主,模式僵化,没有体现各方权责利对等精神,尤其是在县级财政实力弱、资金筹措能力差、风险补偿有限的情况下,银行顾虑大,积极性不高。兰考试验区探索“银行、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分担机制,将贷款不良率划分为4段(2%以下、2%—5%、5%—10%、10%以上),2%以下的不良损失由银行全部承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随着不良率上升而递增,银行分担比例随不良率上升而递减,由此压实了地方政府优化信用环境责任,解除了银行后顾之忧。同时,一方面,兰考试验区采取信贷员包村、乡镇两委协助贷款推荐、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协管员定期走访,以及对恶意违约和逃废债进行联合惩戒等方式;另一方面,创新建立信贷“隔离”机制,由兰考县政府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设定普惠授信不良贷款“隔离”的容忍点,实行对普惠授信不良率超过(含)5%的行政村及超过(含)4%的乡镇暂停新增授信,以约束农户、劝勉乡镇讲信用,有效防控普惠授信中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截至2019年11月底,兰考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后,兰考县金融机构在大力开展业务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取得积极效果。

  兰考县建立“一平台四体系”以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广泛参与、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推进机制,农民贷款难、信息采集难、风险防控难等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农村基层金融服务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兰考县主要金融指标增速明显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惠金融指数在全省县(市)的排名,由2015年的第22位跃升至2017年底的第1位并保持至今,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在普惠金融助力下,兰考县于2017年2月实现脱贫摘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上半年开始,“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在省内开封市及22个试点县(市、区)复制推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步步丰富了普惠金融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