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五:
洛阳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 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带

时间:2021-07-16 10:44 来源:体改处

  推荐词:黄河流域洛阳段拥有黄河干流总长96公里,流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洛阳市域面积的81.6%,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于洛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豫西山区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等独特优势,创新实践了特色各具、异彩纷呈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洛阳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

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带

洛阳市


  一、相关背景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洛阳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山区丘陵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86.2%,境内大小沟(岔)数十万条,沟域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涵盖60%的乡镇,存在着沟域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贫困发生率高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洛阳市突出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补短板破难题,抢抓农业发展“新风口”,因地制宜推进沟域经济建设,示范带内绿化率较2016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3.85万农村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为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塑特色立标杆。按照“县级为主、市县会商”原则,结合每个沟域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做到“一沟一规划、一域一特色”。坚持“多规合一”,使每个沟域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有机结合,与区域控制性规划有效衔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谋一个、建一个、成一个。在城市近郊大力发展果蔬采摘等休闲农业,在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林果业,在深石山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布局。

  (二)坚持政策集成,抓整合强保障。建立“多方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推进机制,形成资源要素保障的工作合力。坚持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体,整合生态造林、小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融资贷款4亿元,整合“三农”项目资金16.6亿元,打捆用于沟域经济发展。各级财政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为社会资金投入吃了定心丸,近年来,累计吸纳各类社会资金100多亿元,为沟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坚持产业为基,育亮点强支撑。按照“生态引领、产业基础、农旅贯通、产村融合”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等,实现一沟一产业、一沟一亮点、沟沟有支撑。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引进培育正大、众品、海升、众森等农果畜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沟内生产、沟外加工。坚持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养生度假等服务业,推动形成了一批个性化、有看点、有卖点的新业态。目前,全市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达到32个,年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

  (四)坚持生态优先,植优势绘底色。把沟域生态保护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整体部署统筹推进,深入推进沟域荒山绿化、水系治理、村庄环境治理、废弃矿山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强沟域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使绿色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底色。创新发展“生态+”沟域经济示范带,在沟底土壤及生产条件较好地区发展花卉苗木、观光农业,在沟腰气候适宜地区围绕林果种植发展经济林,在沟顶土薄地区通过荒山绿化发展生态林,昔日黄土裸露的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植葱葱的生态屏障。

  (五)坚持农民主体,增福祉促转型。始终把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作为发展沟域经济出发点,通过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沟域繁荣、农民富裕的良性互动。坚持让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在开发建设每一个沟域之初,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参与沟域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管理,将群众好的想法融入规划,落实到项目。坚持让农民自愿参与、自己收益。通过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股份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受益者。

  三、主要成效

  洛阳市山川纵横,制约在山,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希望也在山。通过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变“短板”为“跳板”、变“阻点”为“支点”,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顺应山区农民期盼,河洛大地沟域面貌焕然一新。

  (一)扮靓了山水乡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撬动点”。近年来,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区内新栽植绿化苗木132万株,通道、荒山、荒坡绿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治理河道62.6公里,新修沟渠114公里,整修水库3座,新建蓄水池1.7万立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8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设施)31座(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从绿水青山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也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现在的靠山爱山、养山护山。全市有47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栾川县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助推了脱贫攻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挖掘沟域资源禀赋、发展带贫产业,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41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8.6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昔日的“穷山沟”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洛宁县豫西苹果谷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形式,探索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果园托管等六大“金果扶贫”增收模式,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栾川县创新“互联网+电商+旅游+扶贫”模式,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栾川印象”,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发展扶贫基地27个,受益贫困群众5250人。

  (三)促进了结构调整,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催化剂”。坚持“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通过大力发展沟底文旅业、沟腰林果业、沟顶生态林,促进了休闲旅游、特色农业、户外运动、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新业态百花齐放。嵩县明白河谷、栾川县伊源康养谷、新安县黄河神仙湾等打造了“沟域+乡村旅游”模式,洛阳樱桃谷、汝阳县大虎岭农业长廊、洛宁县豫西苹果谷等打造了“沟域+特色农业”模式,伊滨区倒盏民俗村、洛龙区颐龙仙谷等打造了“沟域+生态观光”模式。目前,洛阳市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70余万亩,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二,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不断厚植,打开了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四)提升了社会效益,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纽带”。洛阳市将发展沟域经济与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加快路、电、水、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推动文化娱乐、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向乡村的拓展延伸,既提升了沟域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拓宽了群众就业创业渠道,又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全市沟域升级改造道路近300公里,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2处,改厕近1万户;新增公共文化广场1860处,实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戏曲、社火、婚俗等民俗文化得到深入挖掘,成为都市居民体验休闲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