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 2020年
2020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九:
郸城县高质量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升百姓健康水平
推荐词:近年来,郸城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倾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着力在深化“共”字上下功夫,真正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着力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上做文章,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着力在提高群众获得感上强举措,让群众享受到了就近、分级、连续、节约、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打造了全国医共体“郸城样板”,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了百姓健康福祉。
创新体制激活力 保障健康惠民生
——郸城县高质量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升百姓健康水平
周口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郸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切实把中央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聚焦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围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贫困人口的心头之痛,紧紧抓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群众看病烦这一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实施难、病人外转率高、医保基金风险大、居民健康素养偏低等难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破堵点、除疼点、抓重点,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县域资源,加强政策联动,强化医防融合,推动全县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被国务院表彰为2019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县。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国家卫健委、省委改革办先后发简报肯定郸城的医共体改革。2019年、2020年连续两次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了郸城经验,全国第五届医共体建设高峰论坛在郸城举办等。《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医共体建设助力健康扶贫》报道了郸城县做法。
一、推动改革创新,重构县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把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医共体建设作为县委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卫健委、医保局、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发改委、药监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构建了县委统揽、政府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由分权到集权放权的转变,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整体合力,为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整合资源,创新体系。把全县23个乡镇卫生院和辖区内民营医院分片整合,组建4家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民营医院为补充、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形成中西医并重、多元并存、各具特色、良性发展的局面。三是压实责任,协同发展。以集团总医院为单位,建立集团运营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医保监管中心,做到人、财、物共管,责、权、利统一,打通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等要素流动渠道,破除了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藩篱”,整合了县域医疗卫生行业碎片化的资源,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一体化、协同化、集团化“一家人”关系,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高效率运行。四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六项经费投入,投资9.9亿元,新建县人民医院新区和中医院新区,建强脑卒中、胸痛、创伤、毒物、肿瘤微创、孕产妇危急重症、儿科危急重症七大医疗救治中心,推动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五是建立清单,厘清边界。制定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营管理清单、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和医共体的责任、权利、义务等职责,找准角色职能定位,强化各自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医共体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按照“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90%打包拨付医疗集团总医院购买服务,余下的10%作为风险金,倒逼各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实行精细化管理,有效防控了医保基金风险,实现了医、保、患利益相容。二是创新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由政府督察、行业管理、集团监管、社会监督四级医疗基金监督管理体系,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维护了医保基金安全,推动了医保基金从医院“收入”向医院“成本”转变,医疗行为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三是建立人才“周转池”制度。按照“县招乡用”“乡管村用”原则,集团总医院推行全岗位管理,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打破单位、科室、身份限制,做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形成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的人才流动机制。四是推进药品耗材管理改革。统一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目录,由集团总医院根据各成员单位需求计划,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确保药品及耗材质量,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路径,把降低药价、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腾出的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减轻患者负担。五是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与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坚持“一院一策”,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实施方案,报县医管委审批,职代会通过,积极稳妥实施,采取基本工资不变,绩效工资体现价值的办法,将绩效工资具体细化,向临床一线倾斜,合理拉开档次,突出体现医、药、护、技、管等不同岗位差异,重点向关键紧缺岗位、高风险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人员倾斜。同时,在养老保险、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真正让“健康守门人”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六是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突破口,制定医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和规则,推行院长年薪制,发挥专家治院作用,全面理顺医共体内部治理体系,强化运营管理,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快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推进
一是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定印发了《郸城县按病种付费工作实施方案》《郸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实施办法》等文件,规范病种、价格及范围。截至目前,全县二级医院制订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190种,单病种限价35种,实行路径管理89种,乡级制订临床路径88种,有效降低了医药费用负担。二是规范转诊操作。印发《郸城县医疗健康集团转诊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医疗健康集团双向转诊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转诊转院原则、转诊转院病种、流程及方法步骤等,做到县内转诊无门槛,县外转诊有规范,促使集团总医院聘请上级专家来院为群众看病,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全面落实《郸城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在各医疗机构中广泛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就医感受。四是加强医防融合。为促使各集团加快向以人民健康中心转变,县疾控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分别向四家集团派驻专职副院长,主要负责集团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儿健康体系建设,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儿健康体系建设得到有效落实。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各集团充分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效联动、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优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一体联动,县级医院负责确诊病例救治,乡镇卫生院负责做好发热患者筛查,村医负责做好居民健康监管工作,派驻副院长负责集团疫情调查、环境消杀等,携手筑牢战“疫”防护网,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由县医管委牵头,县卫健委会同人社、医保等部门,按年度对4家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居民健康改善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经考核后,排出名次,提取年度医保基金结余部分的10%用于奖励。并把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以及集团班子成员薪酬、任免和奖励挂钩,充分发挥了考评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调动了各集团和集团内部的工作积极性。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郸城县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1-10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较2018年上升68.3%,基层就诊率上升12.4 %;县外转诊率较2018年下降15.79%,县域内住院总就诊率81.22%,基本实现“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二是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2020年1-10月份,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次均医疗费用较2018年下降7.1 %;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三是群众健康素养明显提高。通过健康巡讲活动的开展,向全县广大群众普及健康素养66条、烟草控制、慢性病防治、妇幼保健、口腔健康和传染病防控等相关健康知识,为群众传授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县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2020年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18年提升7.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