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0410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3-06-21 00:00 来源:

对省政协十次会议

1310410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多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商省委改革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现答复如下:

县域经济在全省大局中始终是强力支撑、坚实底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纲和根本遵循,印发《关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统筹推进放权赋能、开发区体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等县域经济“三项改革”,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我们主要推进了以下工作:一是以产业为核心,夯实县域发展基础。纵深推进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100个市域、200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县域产业聚链成群、培育壮大聚焦县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分级培育链主企业。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杞县东磁新能源、洛阳栾川钼业、林州致远电子等一批县域龙头企业成为头雁企业,柘城惠丰钻石、长垣驼人医疗等县域优质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引导县域中小企业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体系,经统计,200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共计921家。二是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推动赋予县(市)第一255项、第二批8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直管县的范围扩大至全部102个县(市)。全省开发区由288个整合为184个,其中,县(市)开发区10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全面实施开发区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管理团队,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选择固始县等6个单位为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确定了20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以试点制度创新为引领,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是以城镇化为抓手,推动县域融合发展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全部县市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明确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撤并等村庄类型。制定《推进县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0年以来全省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58亿元,改造里程2.86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6万公里,1000个建制村农村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已超620万户,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达到6200余辆。全省规划的7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已建成56座、在建10座,建成率78.9%、开工率92.9%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持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完善政策举措,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出彩新格局。结合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出台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方案及综合评价办法,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遴选挂牌命名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利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惠企政策,对县(市、区)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积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申报头雁企业,支持县(市、区)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纵深推进县域改革创新。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原则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理顺开发区运行机制,精准实施开发区放权赋能,引导开发区进一步突出主责主业。聚焦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广一批集群建设示范,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公共平台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推进开发区主导产业链招商,发挥运营公司、国有平台、产业基金作用,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县域。统筹推进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适时召开现场会或片区会,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建设。支持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选择发展基础好、改革意愿强、配套政策优的市县,创建一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设计城乡路网和水、电、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城乡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模式,提升配置和利用效率,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加快构建全域覆盖、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感谢贵单位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