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五:
强化监督改革创新 优化招标投标环境

时间:2024-04-13 12:05 来源:体改处

  推荐词:近年来,安阳市积极探索招标投标领域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为载体,围绕“标前、标中、标后”各环节完善制度29项;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制定流程图、风险图、对策图“三张图表”,引导招投标流程再造;以强化监督为保障,严把标前“入口关”,标中“评审关”和标后“履约关”,加快构建平等准入、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统一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财政部、省纪委官网及人民网等媒体对安阳市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强化监督改革创新 优化招标投标环境

安阳市


  一、改革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强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招标投标作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领域,近年来,围标串标、规避招标、借用资质、违法分包等各类问题频发,不仅严重影响招标投标市场环境,而且很大程度上腐蚀了政府公信力。安阳市在充分调研、借鉴经验、结合实际的前提下,发现纠治突出问题、清理陈规旧制、强化监督创新成为推动招标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破局点”,因此,找准根源、系统施治,通过开展整治活动促进全市招标投标领域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二、改革做法

  (一)坚持闭环管理,推动招标投标全链条监管改革。一是稳固标前链,打好标前防范针。制定标前四项制度,即“三重一大”机制、限额以下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风险防范内控机制、领导干预招投标问题报备机制,全方位约束标前行为。推动招标单位建立派驻纪检监察组、机关纪委全程参与机制,在代理机构选取、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前期评审等重要环节集中会商并发放《廉政提示函》。严格招标文件备案,实行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禁设置违法违规条款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二是扣牢标中链,盯紧标中关键点。探索“数智赋能”,新建智慧化监督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交易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实现交易主体异常行为动态监管和交易风险行为“预防式”监管,目前已出具数据分析报告200余份。评标区域引进智能机器人,实现评标专家零接触、评标过程零干预、评标区外人员零进入的“三零服务”。推出“一项目、一考评”,建立代理机构评价半年通报机制及评标专家不良行为抄告单制度,目前已对30余名违规违纪专家进行网上通报。三是锁住标后链,建立标后新机制。狠抓中标单位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加快部署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建立月中统计、月末督导、每月通报机制,探索全市工程项目标后履约系统“一张网”,实现人员在岗履职全覆盖监管。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全省首创市场主体不良行为信用曝光举措,按规定将其不良行为公布至信用安阳,各级监管机构信息共享、同步披露、及时曝光。目前已对标后履约不良行为处罚207人次,被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97人。

  (二)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高效协同招投标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两个专班,实现同向发力。安阳市行政、执纪部门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围绕体制机制完善、招投标行为规范和案件查办、追责问责推进专项整治,建立常态化协调会商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行政监督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主责的招标投标治理格局。建立“三会”制度,即每月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每周召开重点工作周例会,各单位集中分析研判、商讨重大事项、安排重点工作,有效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防疏补漏。聚焦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双专班组织住建、水利、交通等职能部门开展本领域自查自纠,倒查近5年工程建设项目10073个,重点纠治招标投标、工程管理、违纪违法、工作作风“四类问题”。通过汇总分析问题、完善机制设置,扎紧栅栏,填堵漏洞,全力避免再出现钻空子情况。截至目前,共自查自纠发现问题782个,收集问题线索259件,关键线索全部移交公安、法院等部门。三是整合监管资源,数据实时共享。以智慧化监督平台为基础,横向联通市县两级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公安、审计等部门,纵向对接信用安阳、省公共资源交易在线监管服务平台,破除各部门招标投标监管数据“孤岛”,实现监管信息实时共享。明确信息类别,全面记录市场主体、代理机构和行政监管信息,实施在线即时监测和实时动态监管。及时更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信息库,招标投标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监督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三)依托技术创新,助推招投标交易市场提质增效。一是注重科技赋能,加强评标区域智能管控。以实现智能管控评标区域为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交易服务工作有机融合,全省首创迎宾、派遣、送物智能机器人,为评标专家提供无人化、智能化、自动化服务,减少评标区域人流走动,实现了评标专家零接触、评标过程零干预、评标区外人员零进入的“三零服务”,评标风险大幅降低。二是聚焦流程再造,建设智慧评标系统。围绕“简、准、快、优”进行智慧评标系统建设,试行3000万元以下工程建设项目取消技术标评审,实现评标“试卷”统一化、“答案”标准化、“阅卷”智能化,评标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近80%,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大幅减少。智慧评标系统属全省首创,实现招标文本格式化、机器评标智能化、专家复核便捷化、见证监管数字化、项目履约规范化,有效遏制了招标投标领域腐败现象,持续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物理隔离,试点推行分散工位制评标。对同一项目评标专家集中评标模式进行探索改变,高标准改造评标区域,传统评标室改造整合成分散工位制评标室,对评标专家实行有效隔离和拆分,有效解决传统评标过程中的“人情标”“讨论定标”等乱象。通过试点推行分散工位制评标,评标场地利用率提升了40%,实现了专家评标“不见面”、同室“不同标”、全程“可追溯”,评标工作更加独立、客观、公正。

  三、改革成效

  (一)加强监督,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招标投标领域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从原来各行政监督部门“九龙治水”变为如今各单位协同作战,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协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完善纪检监察、司法、审计机关案件线索移送机制,有效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截至目前,共立案42件43人、留置20人、处理处分25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追缴挽损2900余万元,形成强有力震慑。

  (二)先试先行,打造智慧评标安阳模式。在全省率先建设完成覆盖住建、交通、水利全领域智慧评标系统,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智能交互,已实现评审流程全自动、评审指标全而准、自动化评审省时效等功能,从传统人工评标向智能辅助评标转变,为评标专家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多角度的智慧赋能,最大限度保证评标客观性,为招标投标领域改革创新注入强大动能。

  (三)突出重点,建设四位一体信用体系。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不断充实完善。信用安阳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各行政监督部门网站打通信息堵点,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招标人信用承诺机制,强化招标投标信用管理。智能运用市场主体信用报告,提升社会监督水平,全面提升招标投标各类主体的诚信自律意识。

  (四)多措并举,营造优质有序市场环境。积极为企业减负,实现沉淀保证金应退尽退,沉淀保证金清退率达100%。全面取消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保证金,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少资金占用5000余万元。对76家活跃代理机构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代理机构17家,为招标人选择优质代理机构提供支撑。通过以上举措,中小企业投标参与率明显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