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七:
完善创新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食品领域“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时间:2024-04-16 15:34 来源:体改处

  推荐词:漯河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按照“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要求,建设高校、企业、传统科研事业单位之外的食品领域高端创新平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充满活力、近悦远来的新型体制机制,实现了“挂牌即运营、运营即见效”目标。截至目前,已汇聚12名院士组建24个科研团队,建立300人左右的专职科研岗位,近200名科学家入驻,开展课题研究257项,突破关键技术16项,挂牌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漯河)合作实验室,催生了百亿级食品科创园项目,为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先后实地调研实验室,均予以充分肯定。



完善创新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食品领域“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漯河市


  一、改革背景

  漯河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近年来,作为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食品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占全省的1/5、全国的1/50,拥有各类食品加工实体7000多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00多家。但是,除双汇集团、卫龙食品、南街村集团建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具备较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多数食品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情况,制约了食品产业升级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漯河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发展,按照“四不像”要求,打造了全省首家由省辖市主导建设、“挂牌即运营”的省级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改革做法

  (一)探索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专门成立了正县级事业单位为实验室做好服务保障,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既是事业单位,又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一是完善组织架构。组建理事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明确职责任务,为实验室定下章程、立下规矩。二是创新规划布局。采用1个中心实验室,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漯河食品职业学院6个研究基地,多家食品重点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1+6+N”运行模式,建立实验室、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共建机制。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深入实施创新“十大工程”,全方位支持实验室建设。研究制定科研人员关爱关怀机制,提供科学研究、日常工作、后勤保障、生活条件等方面配套服务,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搞科研。

  (二)构建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依托食品产业优势基础,聚焦食品领域前沿技术,构建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努力实现研发与产业双向链接。一是推动体制创新。实行“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允许冒险、宽容失败”的科研机制,赋予实验室科研人员特别是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充分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打造殿堂级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家”。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创新建立由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牵头、省内外优势单位协同共建、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建设模式,围绕精准营养研究与健康食品创制等6大方向组建19个柔性科研团队,围绕预制菜与药食同源等方向组建11个全职科研团队,创造了建设速度快、汇聚人才强、创新链条全、运行效果好的“漯河经验”。三是推动体系创新。有机对接科研力量,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上中下游协同集成,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积极构建“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

  (三)建立全方位人才引育机制。坚持“人才高地、创新之源、食品未来”的发展理念,聚焦食品领域,建立全方位人才引育机制,既像高校一样着力培养人才,又面向市场需求全力引进人才。一是大力度培养人才。探索科研团队1个省外首席科学家+1个省内首席科学家+6个岗位科学家+N个科研人员的“1+1+6+N”新模式,相互协作,共解技术难题。同时,挑选多名科学家助理参与各科研平台建设,与实验室科研人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服务保障。二是超常规引进人才。坚持“柔性引进、定向引进、专职引进”并举,研究制定支持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办法等招才引智政策,对急需人才高薪重金聘用,为人才配偶、子女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好专家人才后顾之忧。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特设岗位,专编专用、单列管理、自主使用,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三是优机制用好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人才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机制,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四)健全全流程成果转化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兼顾公共研发职能,推动科研共建共享,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力量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加强科研攻关。建立科研共建共享机制,实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要素向实验室转移,共同推进重点课题研究实践,先后与28家企业及企业转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或技术服务合同,与23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二是推动协同发展。建设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先进的食品加工中试基地集群,包含21条中试生产线,开展中试熟化,建设创新平台,打造一流中试基地。建立健全“科学家+企业家”协作模式,通过“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痛点”。三是促进成果转化。研究出台成果转化办法、科研人员职务成果使用权所有权改革试点方案,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驾护航。从省内外精挑细选50家优质企业,作为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承载区。争取国创中心等重大专题立项,国家肉类技术中心创建方案已报送科技部。

  三、改革成效

  (一)天下英才广泛汇聚。截至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已汇聚12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近200名科学家入驻实验室常态化开展科研工作。正式入职博士6名、硕士37名,全部下沉我市重点食品企业开展蹲点式锻炼和调研。筛选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或省外知名高校教授共112位,担任四所共建高校的兼职导师,同时做好导师邀请、研究生名额分配等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前期工作。联同食品学院,提前做好师资配置、课程安排、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前期筹备工作,为今后大批量招收培养研究生做好准备。

  (二)创新研发成果丰硕。以实验室名义,在国际期刊发布SCI论文80篇、申请专利30多项,主持河南省重点项目9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已开展课题研究257项,突破关键技术16项,备案23个省级科研项目。乳品团队研发的三剑客“快乐酸奶”已进入市场,相关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中国乳业技术进步一等奖、2023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特等奖。食品安全团队CMA资质已获批,成立庞国芳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漯河)合作实验室。食品酶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黄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极大提振了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影响力。

  (三)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深入开展“双百知名食品企业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活动,153家漯河市内企业、56家市外企业提出88项技术需求正逐项破解。收集整理首席科学家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232项,及时推送全省食品企业。组织各团队科学家分赴想念、华泰、好想你、三全、金大地等一大批企业调研交流,为省内外196家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57次,解决问题258个。借助食博会、创新大会等时机,在省内外食品行业大会发布代表性科研成果36项,与三剑客等5家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想念等14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金额共计57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