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 共欢新故岁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解答了当下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
春节由来已久,如果从虞舜的传说算起,已有4000多年;如果从汉武帝时重申“夏历建寅”算起,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也已持续了2100多年。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中华儿女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进文化认同。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春节”申遗成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色彩。
寄托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源自中国传统历法,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形成丰富的社会实践。甲骨文中的“年”里就有丰收的意象。
“春节”是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围坐守岁。正月初一,人们着新衣,拜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人们逛庙会、闹社火、赏花灯,共庆佳节,这些年俗活动表达了百姓辞旧迎新、期盼平安团圆和国泰民安的良好祝愿。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融入现代生活。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余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人们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还有不到两个月,我们就将迎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在新时代形成新的春节年俗,并在全球广泛开展“欢乐春节”活动,把“中国年”的快乐播撒进整个地球村。这是对春节这一新晋人类非遗项目的最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