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10亿元投资都看中了啥——从签约项目看豫商投资新方向
大会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河南特色小食品展台吸引嘉宾现场品尝、交流互动。
“经过前期对接洽谈,共达成豫商合作项目52个,总投资510.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3月30日举办的2025全球豫商大会上,一批新项目落子中原,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聚势赋能。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2025全球豫商大会取得更实在的效果,大会之前我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紧紧围绕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结合河南市场规模优势、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便利化营商环境,征集、筛选招商项目数百个并对外发布,积极为广大豫商投资提供机遇。
会上,郑州航空港区玄武岩纤维生产应用项目、焦作市晶圆级半导体芯片基板项目、许昌市年产40万吨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项目、信阳市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新乡航空涡轴发动机生产研发基地项目等项目现场集中签约,不仅展现出中原大地的投资热度,更折射出我省强劲的产业脉动。
新项目里,有产业的新赛道。记者采访多位项目签约代表,“填补空白”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例如大豫鸿运低空经济产业(深圳)有限公司在新乡投资建设的涡轴发动机项目,专注研发、生产适用于低空飞行器的高性能涡轴发动机,能够填补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漯河宠物食品生产项目,瞄准“毛孩子”消费市场,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宠物零食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新项目里,有发展的新趋势。“现在布局项目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更看中产业生态,平衡投资的‘含绿量’与‘含金量’。”大会现场,一位企业家如此分析签约项目。
以信阳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为例,看中信阳人口优势和资源优势,慧博云通在当地投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通过数据标注、人工智能、云存储等专业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力量赋能产业发展,形成舒适、高效的青年友好型产业生态。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焦作。得益于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焦作市晶圆级半导体芯片基板项目落地山阳区,依靠自主研发的加工工艺技术,项目投产后可开发出集成电路用衬底材料等产品,在替代进口的同时,助力我省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来豫投资,企业家们看中河南啥优势?“市场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营商环境”“资源要素”被反复提及。此次大会上,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与许昌市魏都区政府达成合作,将在该区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项目。
“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有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广西梧州国龙集团董事长郭家万表示,此外,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当地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能够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当510亿元投资注入中原沃土,这批项目将汇聚起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助力河南在新一轮发展中奋勇争先。
会议现场
“中原粮仓”升级“世人餐桌”
墨鱼味薯片、“麻酱”新口味辣条、北舞渡胡辣汤方便装……3月30日,2025全球豫商大会现代食品产业对接会上,河南特色小食品争相亮相,吸引参会豫商现场品尝、交流互动,现代食品产业对接全球资源,进一步拓宽合作空间。
“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我们聚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等4大千亿级产业链,培育出数万家食品企业;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布局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以及专业院校,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迭代升级。”副省长宋争辉在致辞时热情推介,“希望各位企业家、广大豫商和行业专家以此次对接会为契机,深化务实合作,持续加码河南、深耕河南、投资河南。”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一直是河南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集聚了双汇、卫龙等数千家食品企业,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我们正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对标国际标准推动‘食品出海’,构建富有国际范儿、创新力、文化味儿、科技感的消费场景,推动农食文旅融合,让‘食全食美、漯在其中’成为引领美食消费的新时尚,努力把食品产业打造成为经典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表示。
当前,全球食品产业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现代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篪建议,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食品加工技术的革新,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以“材”赋能打造投资热土
以“新”成材,以“材”赋能。3月30日,作为2025全球豫商大会系列专题活动之一,金属新材料产业对接会在郑州举办,为河南新材料产业寻求新机遇,共谋大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在新材料发展上不断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亮点不断。多位与会嘉宾表示,该市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战略叠加优势,建强用好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豫商厚植企业发展的“沃土”、打造投资兴业的“宝地”。
“我们公司专注于高精度压延铜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5G和6G高速通信、AI人工智能等领域。”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少辉认为,产业生态协同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铜箔谷”等发展规划和省科学院、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我们正在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材料,2025全球豫商大会为我们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对接产业链上下游方面,这几天收获很大!”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总经理助理陈俊华告诉记者。
三门峡市商务局负责人围绕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以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优势、合作方向等进行相关推介。此次对接会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经济合作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72.95亿元,主要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化工等产业。
对接会现场,三门峡市市长徐相锋热情洋溢地发出邀请:“诚挚欢迎广大豫商和企业家朋友们多到三门峡走一走、看一看,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合作商机、共赢美好未来。我们也将以高效的政务服务、优质的资源供给,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做好保障,让广大企业投资放心、创业舒心、发展安心。”
企业家专访
推动京豫诊疗“零时差”
——访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阳
“酒香也怕巷子深。全球豫商大会为河南优势产业和营商环境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台,为家乡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注入‘催化剂’。”3月29日,在2025全球豫商大会召开前夕,记者在郑州专访了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阳。
三博脑科是国内知名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以神经外科诊疗为主导和特色的医疗集团,从香山脚下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起家”,发展到分布全国多地的7家脑科医院和3家综合医院,2023年,三博脑科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河南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开拓创新的营商环境,在豫投资发展是三博脑科的重要战略布局。”张阳表示。
近年来,三博脑科投资近亿元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首家三级神经专科医院——河南三博脑科医院,并于2022年开诊运营。此外,还投资9000万元成功改制洛阳北方企业集团职工医院,将二级综合医院升级转型为三级神经专科医院,成功并入三博脑科集团。
“民营医疗企业家要有‘双重底线思维’——既要追求经营效益,更要坚守生命至上的伦理准则。”张阳说,“几年来,集团本部投资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先后派出数十名北京医疗专家驻豫坐诊、手术,推动京豫诊疗‘零时差’,丰富了河南地区神经专科医疗供给,助力家乡百姓‘大病不出省’。”
关于下一步发展规划,张阳表示,他将继续扎根河南,一方面践行“技术、服务、品质”的发展理念,围绕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目标,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强化与地方高校、医疗机构深度合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回乡不是回归过去,而是投资未来
——访广东科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蓉
“每年我都会回河南参观考察,感觉家乡变化很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3月29日,参加2025全球豫商大会的广东科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郑晓蓉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广东发展,2001年在惠州成立印制电路板(PCB)厂,并于2020年带领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在创业初期她也经历过资金、管理、原材料短缺等困难,但凭借河南人骨子里的韧性,最终转型高端PCB赛道。
目前科翔股份有5大基地,8家工厂,年产值近40亿元,覆盖多品种印制电路板产品。郑晓蓉介绍,科翔股份的优势在集成电路领域,与人工智能、汽车、手机等产品有较高的吻合度,希望能够助力河南相关产业的升级。
“此次我们在河南考察了比亚迪、超聚变、富士康、宇通等标杆企业,旨在全面洞悉客户需求,为这些优质客户提供定制化、高质量的产业链配套服务。”郑晓蓉说,“近年来,河南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也坚定了我们投资河南的信心。”
真正的回归是用产业纽带让全球豫商“拧成一股绳”。郑晓蓉认为,老家河南以完备的产业体系、充沛的人才储备、创新的制度环境,正成为全球豫商赋能中原、链接世界的枢纽。她也在着手搭建集聚电子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平台,争取组团到河南发展,推动沿海创新资源与河南制造基础融合。
“作为豫商代表,在回来参会的同时我也邀请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来参会。”郑晓蓉说,不管是外来游子回家乡也好,还是同行上下游企业也好,都深深感受到河南对企业家的关心、重视,政府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政策支持。
“回乡不是回归过去,而是投资未来。”郑晓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