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上新河南丨给牛“刷脸”上保险,真方便
上午出险报险,下午就收到赔款——4个小时的背后,是数据“多跑腿”、农户“少走路”,这让尉氏县生猪养殖大户老王真切体验到农业保险理赔中的人工智能(AI)智慧。
4月9日上午,老王像往常一样到养殖场察看,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心里一沉:十多头猪横躺在地,已经死亡。惊慌之余,他想到农业保险,便立即通过中原农险的微信公众号提交理赔申请。
上午9时51分,农险系统自动识别报案信息并触发理赔任务派发。10时20分,农险理赔人员抵达该养殖场,使用移动端理赔工具进行查勘,采集死亡猪的照片与耳标编号、无害化处理信息等资料,实时上传至理赔系统。几分钟后,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自动比对相关数据,并利用云端数据模型,精准计算出赔偿金额……
当天下午1时58分,老王的银行账户便收到了8600多元理赔款,全程仅用了4个小时。而类似理赔如果走传统流程,需要3到5个工作日。
这是AI重构农业保险服务链的一个缩影。该技术不仅提升服务效率,还有助于降低动物疾病传播风险、保障标的安全。目前,中原农险这些技术已经在我省35个县(市、区)推广应用。
给牛“刷脸”上保险,也是AI在农险领域应用的新场景。
“真的很方便,用手机对准牛脸‘扫一扫’,识别后就可以通过智慧养殖系统完成承保标的基础信息采集,建立唯一的保险承保标的档案信息库,就可以给牛上保险了。”中原农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使用这种“牛脸识别”技术已在全省承保肉牛、奶牛等牲畜15万余头。上了保险的每一头牛都有“数字身份证”,系统对匹配成功的死亡标的启动理赔程序,对识别异常的案件提示预警,拦截风险。
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认为,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不再局限于对农业生产结果的保障,而是转向对生产生长过程的保障,实际上是将风险管理前置。
“AI大模型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保险行业的价值链。”行业人士分析,对保险机构而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能直接带来效率提升、服务面扩大等。河南金融业正加速向AI转型,如我省多家保险机构的大模型核心应用场景覆盖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
数字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重要内容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河南银行业保险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数字金融的发展路径,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监管,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规范共享、合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