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家信息

回顾“十四五”,首场发布会要点速览

时间:2025-07-09 15:46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微信公众号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图片


  郑栅洁表示,回顾“十四五”这五年,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和大家一样,我们都是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前进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会有困难挑战,但是这难不倒我们、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数个“第一”

“前所未有”

“重大突破”

……

这场重磅发布会核心要点↓


  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都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的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总的来看,这5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看这5年投入和产出,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时期坚持全国一盘棋,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比如我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聚集产业和人口,去年三地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东部地区产业、技术、管理、资金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结合,互补效应更加彰显。“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戈壁荒滩成了绿色电源,实现了治沙、增收的有机统一。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7万列、占全国近一半,实现“内陆变前沿”。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势,60%以上的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和高速铁路主通道途经中部,培育形成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量子科技、存储芯片、工程机械等产业势头强劲,挺起国家发展的中部“脊梁”。

  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

  ●我国的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也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快递网点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托起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便利生活。此外,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

  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我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从内需构成看,有3方面特点尤为突出:一是消费向新而行,二是投资向优发力,三是投资消费相互促进。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

  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十四五”以来,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

  ●“十四五”期间,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

  ●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老百姓“托得起”“放心托”。

  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的总额。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彰显中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1年、2024年两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和自贸试验区清单分别压减至29条、27条,制造业限制全面“清零”,农业、服务业加速开放。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试点落地,外资企业积极布局。

  ●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至1474条,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绿色科技及中西部。重大项目享受税收、用地优惠及全流程服务;签证便利化政策扩容,提升考察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走过千山万水,还将跋山涉水

  ●“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了,成效主要体现在“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四个方面。

  ●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由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开展新政策与宏观取向一致性评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医保跨省直结、网购跨平台支付等惠及民生。

  ●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民资控股的杭绍台、杭温高铁投运,核电等项目引入民资(最高参股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民资项目占比超八成,民企信心增强。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组建国家数据局。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南网5省区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国网南网跨区交易常态化,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

  ●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

  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推进,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

  五年一规划,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

  ●五年规划记录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

  ●围绕长期战略目标,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出台宏观政策,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这种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的体制和制度,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的重要“法宝”。

  ●坚持“开门编规划”,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各个环节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鲜经验,找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让大家都知道“往哪走”“怎么走”。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以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切实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

  ●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

  ●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安全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

  ●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国创新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双向赋能”,形成了全球独特的技术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