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系列宣传⑱丨
濮阳市构建“全链条”信用服务体系
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时间:2025-07-15 09:44 来源:营商环境处

  编者按: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强化改革创新,在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企业权益保护、“以评促改”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营主体活力有力激发。近期,省发展改革委将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我省有关地市、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好经验好做法,请各地各部门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濮阳市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用基础设施,构建了由信用平台、信用濮阳网站、“信易贷”系统、数据转换归集系统(“DCCS”系统)等组成的“1平台+1网站+N系统”架构,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融资等方面协同发力,让企业以信用融资引“金融活水”。濮阳市信用平台网站获国家级“标准化平台网站”称号,“承诺+监管”、信用融资、“黄转绿”等工作案例获评全国优秀、在全国推广,被国家批准为市经营主体信用承诺试点市。

  一、聚焦信息共享,描绘企业“信用画像”

  一是“多表合一”一次填报。对于不同信息平台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等同类信息,通过“留同存异”,进行“多表合一”,在合并表格中填写数据,实现“一表管所有”,解决信息重复采集难题。二是“一键转换”一次推送。将所需共享信息录入合并表格后,上传“DCCS”系统即可输出若干张符合不同平台要求的表格,并支持一键推送至对应的平台,实现“一键转所有”,破解了信息多头归集难题,市直40个信源单位信息归集效率提高2—3倍。三是“多表拆分”先破后立。对照《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信息数据报送标准》,制定“DCCS”系统数据对应规则,将自来水、天然气等企业缴费系统数据库中8张库表213个数据项,进行逐一拆解、分析、去重、清洗,精准转换为符合国家标准的20张库表391个数据项,解决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数据归集时效由多人15个工作日提高至单人1个小时,信息归集质效显著提高。截至目前,信用平台累计调用公积金、纳税等授权信息32类,归集共享信息7亿余条,转换信用信息910万条,实现了经营主体一站式查询、全景式信用画像。

  二、聚焦信用监管,服务企业“无事不扰”

  一是推广信用承诺,提高企业守信意识。濮阳市建立完善规范信用承诺机制,搭建信用承诺归集公示系统,在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招商引资、纳税服务、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涵盖告知承诺、容缺受理、信用修复、行业自律、审批替代、主动公示等6大承诺类型,归集公示信用承诺信息158.7万余条。通过企业作承诺守承诺,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难、多头跑等问题。二是实施信用评价,推行精准监管。将国家、省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纳入濮阳市行业领域信用评价体系,在房地产、粮食、人社等47个领域开展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抽检中参考使用,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对信用等级较差的企业增加监管频次,实行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实现了精准监管、智慧监管。三是创新“承诺+监管”模式,形成信用管理闭环。濮阳市采取“双随机、一公开”风险分类抽查、在线核验、现场核查、第三方评审、专项检查等六种检查方式,在31个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信用承诺事项29项,明确“监管谁、怎么管”,规范监管行为,运用“双随机、一公开”风险分类抽查总体占比不超过3%,对36万余户经营主体做到无事不扰,营造了“有诺必践”的良好信用环境,激发了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三、聚焦信用修复,帮助企业“信用重塑”

  一是制度先行。濮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信用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四书同达”工作制度,印发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指南,完善“六个一”信用修复协同、征信专员工作准则等系列制度机制,提供了信用修复全面的制度保障。二是协同修复。成立了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专班,上线跨区域协同信用修复系统,在信用中国(河南濮阳)网站开设“信用修复‘一件事’”专区,让市内跨区域高频失信案件统一受理、统一流转、统一修复,打通全国信用修复协同修复平台“最后一公里”;濮阳市会同鹤壁市、安阳市,建立“安濮鹤”异地修复免跑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异地信用修复200余件,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助力企业安心发展。三是创新服务。在全省率先建立信用修复服务专员和征信专员制度,在市直各单位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一名业务骨干解读政策、指导修复、开展反诈宣传,并在信用中国(河南濮阳)网站公示联系方式,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增设信用修复窗口,具体帮助企业上传修复资料,将受理、初审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截至目前,累计办理信用修复4900件。

  四、聚焦信用融资,实现企业“由信转贷”

  一是推动政策共振发力。濮阳市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后备等“信易贷”专题白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精准推送;对于金融机构运用濮阳市“信易贷”系统发放的企业贷款,实施贷款利率优惠,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机制,对于新增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依规给予损失补偿。落实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尽职免责政策,提高基层支行和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二是完善信用融资枢纽。濮阳市积极引导银行、企业入驻“信易贷”平台,不断优化“信易贷”系统,在使用不动产、社保、公积金、电、税务等信用信息的基础上,调用信用承诺践诺,水、气,行政执法类和市人才网招聘,就业等本地信用信息数据,为丰富“信易贷”产品、搭建线上银企对接桥梁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持,极大降低银企双方贷前信息搜索成本、贷中风险管控成本、贷后违约处置成本,发挥了市级融资综合信用服务枢纽作用。截至目前,“信易贷”平台入驻经营主体20万余家、金融机构18家,帮助14223家企业获得信用放款131.73亿元,有效降低融资交易成本。三是创新信用融资产品。濮阳市针对农村贷款困境,创新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兴村富民贷”,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党员、先进荣誉获得者等创业人员,给予授信担保支持,让农村告别金融服务盲区,让新型经营主体不再因资金问题望“业”兴叹,目前已累计为全市2993个村的致富带头人集中授信6万人、信用额度60亿元,存量贷款14.3亿元。针对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养殖企业,分别推出“税易贷”“养殖e贷”,为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四是推出融资“黄转绿”长效机制。将符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5项基本标准”的经营主体按信贷资质划分为“绿灯”“黄灯”“红灯”企业,并分类归入“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分别建立档案库。对手续齐全、信用良好的“绿灯”企业,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实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对存在轻微瑕疵、未获得授信的“黄灯”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改进方案,以服务“转绿”代替“一拒了之”,尽早符合信贷标准。对财务报表不规范、信用存在瑕疵的“红灯”企业,依规帮助其规范内控管理,指导开展信用修复工作。目前,已帮助713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由“黄灯”转为“绿灯”,转化率33.6%,获得授信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