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5年专题专栏 > 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系列宣传
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系列宣传㉞丨
济源示范区:创新“码上服务”新模式 打造政企连心新生态
编者按: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强化改革创新,在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企业权益保护、“以评促改”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营主体活力有力激发。近期,省发展改革委将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我省有关地市、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好经验好做法,请各地各部门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济源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营商环境“1+3”综合配套改革部署,聚焦经营主体身边事、烦心事、难点事,深化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出营商环境“码上服务”新模式,实现政企沟通“零距离”、诉求办理“全闭环”、执法检查“阳光化”。
一、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再升级
为畅通问题反映渠道,规范执法行为,打通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高标准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开发建设营商环境“码上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有企业诉求问题反映、入企执法扫码、惠企政策宣传、问卷调查等功能。一是精准排查,实现辖区企业全覆盖。将1.4万户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平台,按照“一企一码”原则,为每个企业赋予专属二维码。企业在办公场所扫描企业二维码或者搜索“济源营商码上服务”微信小程序,即可接入平台,享受“政策先知”“问题反馈”“接诉即办”“规范执法”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机制,“2+2”政策保障全护航。确保营商环境“码上服务”平台高质量运行,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是保障。研究制定“码上服务”平台实施方案、平台问题联动处理机制、行政执法检查“入企扫码”工作方案,以及监督保障机制等,形成“2+2”平台高质量运行保障体系,全程护航平台可持续高质量运行。三是高效速达,惠企政策信息精准推送。及时收集国家、省、示范区最新涉企优惠政策信息,通过微信“服务通知”提醒,累计发布金融服务、财政税收、产业支持、“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政策信息215条,助力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让企业更精准、更全面、更便利的享受涉企信息红利。
二、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涉企问题“掌上提、码上办”
打破传统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的局限性,经营主体在开办、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以及对营商环境意见建议都可以在平台反映。建立涉企诉求“1+N”联动办理共享机制,形成“一口归集、台账管理、限时办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线上”企业可通过扫码留言、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在平台反映问题,“线下”开通问题流转办理绿色通道,并将企业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其他渠道的反映问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线上+线下”统一办理,“线上”直接反馈结果,实现数字化赋能,涉企诉求全响应。截止目前,平台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03件,办结率100%,企业回访满意度达98%,实现从受理、办理、答复、反馈、回访等全“闭环”处理模式。对反映频次高或者共性问题,及时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在平台发布,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向“破解一类难题”延伸。截至目前,已形成72条典型案例并在平台公示。如,某企业反映“定点医药机构资质审批时间长”问题,通过平台协调,将审批时长由90天压缩至60天。针对某企业反映的“出台政策支持钢材加工配送问题”的共性需求,借鉴先进地市经验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通过“码上服务”平台推动济源示范区营商环境服务,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定时到实时”“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三、规范涉企执法,打造透明化入企执法监督新机制
打通执法监督盲区,探索实行入企执法扫码登记制度,实现权力运行“码上督”,行政执法“码上知”。将43个行政执法单位的2100余执法人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行“先扫码,后入企”,执法人员扫码登记后方可入企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司法部门定期通报入企执法检查扫码登记情况,纪检部门进行跟踪问责。2025年1-6月份,43个执法单位累计入企扫码登记3100次,执法检查次数同比降低15%;纪检部门已对7名未扫码执法人员进行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为入企执法扫码制度落实提供坚强纪法保障。通过不断规范涉企执法,实现入企留痕、执法可溯、违规预警的精准执法,减少了随意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行为,真正为企业打造“无忧、无扰”的营商环境,让经营主体感受到营商环境服务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