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动态 > 市县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丨
融入大市场,有多少条新路

时间:2025-10-10 09:30 来源:河南日报

货运繁忙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 


郑州机场。 



  今年1月—8月,郑州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3634.9亿元,总量、增速均领跑中部城市。

  站在中国开放的新坐标上眺望,一个生动的景象正在显现:不沿边、不靠海的郑州,正从传统意义上的陆地深处,大步走向新时代的开放前沿。

  从高空俯瞰郑州——

  这里是承东启西的“中国十字路口”、汇通全球的“世界会客厅”——来自五大洲的货物在此集散,全球先进要素在此交融,一条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让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开放新潮地。

  这里也是“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与卢森堡携手打造的“双枢纽”模式,让每一条航迹都是跨越山海的握手,每一次起降都是联通世界的约定。条条“丝路”拧成一股开放的绳,拉起郑州与世界对话的手。

  近年来,郑州对欧盟、东盟等重点市场贸易规模持续攀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顶奢品牌相继落子,汇聚万商的气象日益恢宏。

  大道笃行,新程广阔。“十四五”以来,郑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主题,以制度型开放破题起势,推动一项项战略谋划从蓝图走向实景,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蓬勃朝气,也托举起这座城市在内陆开放格局中的特殊使命。

  郑行迹 通全球

  枢纽,是郑州最鲜明的物理地标。

  从全国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全国第四个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郑州是有形的枢纽;从商品集散地到要素汇聚地,郑州更是无形的枢纽。

  “十四五”以来,郑州通过系统性布局与持续创新,将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区位短板,转化为辐射中原、联通全球的枢纽新优势。

  空中往来,航线网络织得更密、更实。2025年前8个月,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1.6万吨,其中国际地区货量激增39.7%。33家全货运航空公司在此运营,62条全货机航线密布,连接着31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圈。

  空中走廊持续拓展,郑卢合作续写新篇。卢森堡当地时间9月12日,中豫航空集团与卢森堡货航在卢签署《“双枢纽”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这是双方合作在2024年6月达成十年框架协议基础上的再次提档升级。如今,郑卢航线网络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带动郑州机场年货运量突破80万吨……豫卢相隔万里,但依托一条“天路”,使各自的市场成为彼此的机遇。这一模式还落地马来西亚,正式搭建起郑州与吉隆坡之间稳定、高效的货运桥梁。

  陆上丝路,经贸纽带扎得更深更牢。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近1.6万列,构建起“26个境外直达站点、9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在波兰马拉舍维奇、德国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等欧洲重要节点城市,都能看到中欧班列的身影。

  数字丝路,借助电商通道,覆盖得更宽更活。郑州是跨境保税零售进口“1210”海关监管模式的诞生地、跨境“O2O”自提模式的发源地和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打通了“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完整链条。今年1月—8月,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126.16亿元。这条“看不见的丝路”正让郑州成为全球数字贸易的重要节点。

  海上丝路,通过铁海联运,拓展得更远更稳。郑州创新开辟“无水之港”,常态化开行郑州至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郑州—连云港“铁海直运”线路纳入全国铁路运行图,郑州—天津港“铁海直运”班列开通,让内陆城市与蓝色海洋紧密相连。

  一条条通达之路,架起了中原与世界紧密相连、合作发展的桥梁。前8个月,郑州市进出口3634.9亿元,占全省66.1%,同比增长27.7%。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的76.8%和60.4%,“郑州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稳步攀升。

  聚动能 启新程

  在郑州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共同构筑起吸引全球要素的“强磁场”。

  随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深入推进和一批重大项目的接连落地,郑州正在成为国际视野布局中原的首选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书写着合作共赢的新故事。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前8个月,全市新签约项目629个,签约总额5843.9亿元;新开工项目381个,投资总额4104.6亿元。这份成绩单,源于郑州围绕20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的精准招商和建圈强链。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大跨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开放平台能级跃升。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挂牌8年以来,已累计形成39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区港一体化”新模式入选2025年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大典型案例。中国—匈牙利(郑州)国际合作中心揭牌运营,航空港区与碧迪医疗、华润医疗签约“一总部一中心两基地”项目。目前,东盟国家在郑投资企业达47家,投资总额38亿美元。

  企业敢闯敢干,携手扬帆出海。8月,郑州15家民营企业组团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在两国四地成功签订14项合作意向协议,总金额达29.48亿元。这份亮眼的“出海”成绩单,正是郑州营商“软环境”催化发展“硬实力”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郑州全面推行“7×24小时”通关服务,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的落地,丹尼斯大卫城、正弘城成为全省首批试点,提升了国际消费体验。这些扎实的举措,共同助力郑州连续三年进入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榜,使其成为外商投资中部地区的首选之地。

  在9月27日举办的中国(河南)欧洲经贸合作交流会上,郑州再次向世界发出诚挚邀约,支持欧洲品牌在郑设立区域首店、打造体验中心,实现“欧洲精品”与“中原市场”的双向赋能。

  从“招商引资”到“选商择资”,郑州的开放型经济正实现质的飞跃。当下,郑州正积极筹备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推动与曼谷、迪拜等9个国际城市缔结友城,对外开放的朋友圈还将不断扩容。

  潮涌地 引风来

  商脉绵延千年,消费潮涌当下。

  近年来,郑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万亿级城市前列,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20强,并多次跻身全国假期热门迁入地、“00后”热衷旅游目的地TOP10。尤其是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让郑州对全球商务人士与游客的吸引力倍增,城市国际化底色愈发鲜明。

  全球风尚与中原韵味交融,一座承古启今的商都,以扑面而来的“国际范”与“烟火气”,加速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市场活力迸发。前8个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02亿元,增长5.9%。郑州通过“跨年迎新”消费季、乐购五一消费月、“醉美·夜郑州”等活动,发放消费券670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超3.3亿元。

  场景持续“上新”。郑州的商业地图上,一批新地标正强势崛起。二七商圈和万象城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级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街区入榜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金融岛、阜民里、磨街等新建街区“网红出圈”,成为城市微旅游的热门选择。9月29日开业的亳都·新象首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开街即掀打卡热潮。年中开业的郑东万象城凭借新潮的街区布局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地。不久后,河南首家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即将落地。这些各具特色的商业地标,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高品质的消费空间。

  新业态蓬勃涌现。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夜经济、宠物经济、情绪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郑州频频涌现,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大上海城成为二次元玩家打卡地和消费场所,全球现制茶饮第一股的蜜雪冰城总部旗舰店落地郑州东站,掀起旅客打卡潮。胖东来郑州首店、山姆会员店等项目稳步推进,吸引着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

  潜力释放启新局。作为近1亿人口大省的消费腹地,郑州辐射中原城市群1.63亿消费人口。当前,郑州正积极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胖东来、蜜雪冰城等顶级IP流量效应,让商业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互赋能。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商都郑州,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当全球资源于中原腹地集聚、扩散,郑州的开放故事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