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动态 > 市县

更高更新再登攀(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
——郑州高新区以“高”乘“新”书写践行“两高四着力”新答卷

时间:2025-10-13 09:37 来源:河南日报

郑州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逾三分之一,一场场培育钻石盛宴在高新区绽放。


把智慧城市“实验场”打造成智慧“应用场”。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推动河南加速形成“一谷多点”的产业布局。


郑州高新区着力塑造全球传感器产业“郑州符号”。


超硬材料产业是郑州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拥有相关行业企业1838家。


宜创、宜业、宜居的智慧新城。


  “高”乘以“新”,等于什么?

  在郑州西北部,这个答案被郑州高新区30多年的奋斗实践书写得格外清晰。

  1988年启动筹建的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发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历经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的阶段,已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拥有10.9万家经营主体、7.9万家企业、12万科技人才的创新高地。

  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如何更好地激发开拓者动能、擎起奋进者火炬?

  如今,站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时代风口,这片16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跳动着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澎湃脉搏。全区正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抓产业强创新、聚要素优环境、搭平台促发展,全力冲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高新动能。

  1

  以“高”的韧性加速壮大产业集群

  走进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摆放在院内空旷处。这台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机械制造行业)名录的“功勋压机”来头不小。

  1965年,这台设备将柔软的石墨在超过1300℃和数万倍大气压下“锻造成钢”,生成了中国第一颗可量产的人造金刚石,改写了我国工业用金刚石依赖进口的历史。

  如今,这颗“人造钻石”愈发闪耀。全区集聚1838家培育钻石关联企业,覆盖了从上游材料生产、中游关键设备及加工制造到下游制成品的全产业链,占据全国行业70%的中高端创新资源,已连续举办3届金刚石产业大会,成为“中国培育钻石产业核心承载区”。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也让河南人“家门口的钻石自由”成为现实。

  璀璨的不止钻石。作为河南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链主企业,汉威科技拥有半导体、光学、柔弹性、超声波等17大系列300多种传感器产品,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汉威科技为龙头,高新区集聚传感器领域相关企业2900余家,2024年总产值达300亿元。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高新区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依托科创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高新区大力巩固提升智能传感器和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智能终端、装备制造、软件、氢能储能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推进算力、人工智能和前沿新材料三大未来产业,构建起“2+4+3”现代化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升链、建链加快成势见效。

  喜讯不断!今年9月,河南省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名单公布,高新区12台(套)装备入选,占郑州市42.86%、全省11.76%。这些装备在同类产品中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省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推动全区高精尖产业矩阵不断扩容。

  在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出海”正成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机遇。高新区实施“调研先行、平台筑基、资源联动、服务赋能”四大行动,推动企业实现“出海”规模跨越式增长与质量结构性突破。2024年,高新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089家,进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幅;累计完成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的企业10家,约占郑州市总量的20%。

  创设“企业家接待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化企业包保服务,推出“金牌店小二”等服务品牌,构建“保姆式”企业服务体系,让企业话有人听、事有人办、难有人解,助力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区企业密度居郑州市首位,“创新梯队”持续壮大。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9家,“高”和“新”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2

  以“新”的活力发力点燃创新引擎

  今年5月,第25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揭晓,郑州高新区企业斩获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90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981件,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占比持续走高,“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高新区常住人口83万人,人才济济,其中产业人口占三分之一、高校师生占近四分之一,区域人才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优势。

  “高新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环境不仅引育了一批顶尖行业专家,还留住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这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最大底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培育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佘丁顺说。高新区集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网络空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师生超18万人,每年培养传感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专业人才逾万人。同时,这里还拥有22名驻区院士、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选、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45名郑州市认定高层次人才,各类科技人才总量突破12万人。当前,正在加速构建“环大学科创圈”,促进驻区高校技术、人才等资源聚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9月,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果对接会上,高新区“构筑‘算力大脑’双轮驱动赋能制造业集群系统性跃迁”案例,斩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园区和集群案例奖,成为中部地区数智赋能、制造升级的典范。

  依托“产业大脑”,打通科技、金融等6大关键政务系统,汇聚超2亿条原始数据,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经营主体的企业画像和9大重点产业链的动态图谱;基于AI大模型深度诊断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完整度、配套情况与潜在风险,识别产业断链缺链问题;集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政策智能匹配、供需对接、成果转化撮合等功能,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先后印发支持算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及实施细则等,推动实现降本增效,鼓励创新研发,培育数字经济领域新增长点。数据要素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实现从“数据治理”向“价值创造”的跃迁。

  “以前想搞数字化转型,既缺资金又缺技术,总是不敢动。”郑州一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为破解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高新区想了不少“大招”:实施“百企诊断”专项行动,组织3家省级服务商为244家规上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转型诊断;首创“企业创新积分制”,联合银行推出“创新积分贷”,放贷超15亿元;出台“人才十条”等专项政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让企业敢转、会转、转得成。

  创新资源的集聚,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高新区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44家,省、市新型研发机构22家,各类双创载体93家,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新区第8位、第11位。在这里,创新的种子正加速成长为参天大树。

  3

  以“进”的姿态全力释放发展潜力

  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何以体现?

  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郑州高新区在综合评价中居第21位。此外,在单项评价中,分获营商环境第9名、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第10名、优质企业数第15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第18名的好成绩,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火炬中心”。

  2018年8月,高新区以政府主导、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为原则,搭建科技金融广场。凭借“基金注册绿色通道+科技金融十条”的组合拳,迅速吸引了深创投、中国风投、赛泽资本等全国知名机构入驻。

  “我们不仅是创投物理空间的集聚,更是股权投融资全链条服务的整合。”郑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广场总经理王春晓介绍,广场构建了“募投管退”全流程服务体系,从基金注册、母基金对接,到投资路演、项目对接,为创投基金和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上台、资本站台,常态化举办“中原创投会客厅”“金融助力产业链对接会”等特色活动,让项目找投资机构、投资机构找项目变得更加简单直接。不少投资人和企业负责人感叹:“以前找投资像大海捞针,现在在广场就能和几十家机构面对面交流,这种精准对接太高效了!”

  “懂金融、懂企业、懂投资人”,换来的是看得见的资金流、信息流、机会潮。郑州高新区还打造了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认证科技型企业10989家,支持各类融资超过140亿元;打造资本力量“1+6”路演平台,助力85家企业融资超24亿元。高新区累计助推21家企业成功上市,8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新板块”持续壮大。如今,广场已集聚国内外创投基金183只,管理资金总规模突破1950亿元,在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实现多个全省第一、全省唯一的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基金入豫第一站”。

  如果说科技金融为创新“通了活水”,那么扩区则为发展“拓了空间”。对于开发区而言,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生命线”。曾几何时,产业用地不足这一“成长的烦恼”,制约着郑州高新区的发展脚步。

  2022年8月,郑州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划定61.64平方公里的合作共建起步区(包含31.7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相当于为高新区添上一个“增长极”。

  4

  以“稳”的基底用心守护民生温度

  前段时间,史女士家的洗衣机接口脱落,引发用水异常,智能水表即刻启动“异常用水预警”,网格人员12分钟赶到现场,避免“水漫金山”造成更大损失。高新供水已累计发送8000余条异常用水提醒,独居老人用水监测等场景应用也广受好评。

  这是高新区用科技守护民生的一个日常场景。该区整合政法、基层治理、信访等工作职能,成立社会治理工作指挥部,调整优化网格696个,下沉专职网格员2876人,加快打通数据、平台和体系,今年上半年共办结各类事件18.8万件,总体办结率93.91%。微信矩阵覆盖60万居民,实现诉求直达、服务直通。

  一企业人事经理高李莎,通过数智政务“高小新”智能办,仅用4分钟“刷脸”办结员工医保新增业务,较以往大幅提速。

  高新区推进“一网通办”,构建“高小新”数智政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应用尽用,同时推出“书记亲商助企服务热线”,高效闭环解决企业诉求,让政务服务有“智”更有“质”。

  2023年9月,郑州高新区“‘无事不扰、有事快办’,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案例,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经验案例,并获得全国推广,高新经验上升为高新样板。

  以全市2.1%的区域面积承载5.74%义务教育在校生,该区探索出“网格化治理+教育智能体”协同管理模式,通过党建统领、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新路径,构建“空—地—人”立体防控体系,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卫健、社区等多方力量,形成“15分钟联动处置圈”,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成为全国教育治理的先进样本。

  社区是城市里最小的治理单元,高新区推广“社区合伙人”机制,通过商企合作、政社联动,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受益”的治理生态,截至今年上半年,19个社区已成功引入各类社会资源,打造社区食堂、社区书房等47个特色服务项目,服务居民超过5000人次。孵化成立矛盾调解队伍56支,实现43个社区全覆盖,“小疙瘩”“小火苗”得到及时化解。

  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为群众救急、排难、消愁、解盼。高新区聚焦群众关切,全力保障重点民生事项投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保交楼项目实现全部交付,保交付项目交付大头落地。

  从“一片农田”,到如今的“创新雨林”,“高”乘以“新”,等于无限可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州高新区将继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更多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