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搬出“穷窝”住新居就业安置拔“穷根”

时间:2020-10-22 16:06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与搬迁任务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聚焦25.97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主动纳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动落实,提前建设完成858个集中安置点、7.5万套安置住房,25万搬迁群众已实现脱贫。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省份。

  为充分展现我省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讲好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十六

鲁山县 搬出“穷窝”住新居就业安置拔“穷根”

  10月20日,鲁山县梁洼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应源社区,70多岁的陈小赖和老伴正在屋内悠闲地看着电视。“儿子在郑州打工,一个月4000多元,孙子也上大学了。社区给我安排了公益岗打扫卫生,工资够俺俩人吃喝了。”陈小赖知足地说。

  应源社区是鲁山县易地搬迁点之一,距离镇政府仅有1公里,距离南街小学不到300米。县里还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社区文化广场、景观绿化、卫生室、幼儿园、电力、天然气等进行配套建设,全方位保障社区269户1130多名居民生活。

  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自然条件恶劣成了主要的致贫因素。把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最彻底、最有效的扶贫途径之一。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精准识别出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3128户11028人,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原则,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后续扶持工作。”鲁山县发改委主任曹大伟说。

  鲁山围绕靠县城、靠乡(镇、办事处)政府所在地、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区的“四靠”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安置点;在建设中,实行“五级监督、五道防线”管理体系,严把质量关;围绕“五个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文化场所)完善公共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旧房被拆除后宅基地如何处置?易地搬迁后如何“居者有其屋”?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鲁山县依法依规为群众统一办理不动产登记证,并鼓励群众把旧房拆除后的宅基地改造成菜园、游园、花园、果园、停车场等“四园一场”。对于适合流转的土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统一托管,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

  70多岁的李付玉原住在张良镇朱马沟村,2017年搬进了宽敞整洁的思源居小区。“镇里安排我做保洁员。我平时在蔬菜大棚打工,闲时干点建筑队,一个月也能收入1500多元,日子越来越舒坦。”李付玉说。

  思源居是张良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路之隔就是该镇产业园,村民可就近就地务工。除了镇区的36个保洁员公益岗位外,张良镇还在小区建有扶贫车间,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在2200元左右;三个扶贫温室大棚,最多时有15个居民帮忙干活,每人每天60元,加上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基本实现了稳得住,能致富。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鲁山县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专项行动方案》,先后举办种植、养殖、加工技能、安全教育等培训班33期,培训群众8000余人次,并设置了生态护林、生态保洁、就业协管、治安巡逻等公益岗位,安排贫困群众就业。

  秋日里,下汤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红石苑社区,鲜红的党支部牌子格外醒目,党建基础设施一应齐全。疫情期间,社区党员带头义务值班,为居民代购生活用品。前不久,秋收大忙,党员们又组织5辆三轮车,义务帮群众运送玉米、花生。

  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鲁山县按照村级建制选举产生社区党支部和社区服务中心(站),配备管理人员3-5人,管理人员工资和安置点社区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了社区管理有组织、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以组织凝聚力,带领群众奔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