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261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第1230261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河南省委:
多年来,农工党河南省委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以推进健康河南、美丽河南建设为主线,聚焦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实地调研,研究重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力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去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以来,农工党河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我省在全流域的特殊地位和比较优势,针对我省沿黄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收到“关于建设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提案”后,我委高度重视,会同省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等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聚力打造沿黄区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河南正处于“豆腐腰”位置,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河南沿黄地区地跨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及东西地理环境过渡带,环境类型和生物种群多样,分布有太行山、伏牛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拥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防洪设施完善方面,加快黄河防洪工程和险工改建加固、防护坝工程、堤沟河治理等项目建设,完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河南段)主体工程,黄河两岸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建成。森林屏障打造方面,组织开展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集中开工暨全省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开工建设引领性、标志性试点示范工程6个、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12个,总投资170.8亿元。2019年全省完成造林435万亩。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组织编制《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发展规划》,启动黄河流域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风险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用性评价等专题研究。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聚焦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的战略定位,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沿黄生态廊道6个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全流域率先建成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打造凸显生态特色、人河城和谐统一的生态廊道示范段。二是实施沿黄湿地公园群建设。以郑州黄河湿地公园、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为重点,加快沿黄湿地公园群建设,开展千公顷湿地公园群建设试点,年底前,建成长葛双洎河、柘城容湖、虞城周商永运河、伊川伊河等4个国家湿地公园,新批建省级湿地公园12个。三是实施黄河防洪安全建设工程。结合黄河河南段游荡性河段特点,加快黄河防洪工程和险工改建加固、防护坝工程、堤沟河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封丘倒灌区安全建设(贯孟堤扩建)前期工作,实施卫河共产主义渠治理工程,研究谋划桃花峪水库建设工程。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河道内源污染治理、重点支沟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河道清淤疏浚和堤防整修加固,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伊河、洛河、涧河、沁河、济河等较好水体水质,推进弘农涧河、金堤河等重要支流主要污染河段综合治理。
二、关于增强黄河文化的全球认同和感召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黄河流域拥有4个古都、5处世界文化遗产、15处国家大遗址和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农耕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元典思想、治河文化、都城文化交汇融合,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砥砺激荡,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去年9月份以来,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实地调研,谋划实施了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加快构建“一廊一核五区”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主要推进了3个方面工作:专项规划编制方面,谋划建立我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1+3”规划体系,统筹推进我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利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3个专项规划编制,目前均已形成初稿。国家政策争取方面,加强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汇报衔接,已成功争取国家将河南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联席会议秘书处设在河南,支持我省建设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方面,全面复兴黄河母亲主体形象,突出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规划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项目、荥阳故城文旅融合项目、黄河中下游分界地标等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工程,提升提档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推进商代王城、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保护开发,实施双槐树、汉霸二王城、西山古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青台仰韶文化遗址等保护,围绕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努力打造郑汴洛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谋划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全力支持郑州、开封、洛阳等3市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加快启动《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谋划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建设。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旅游,规划建设黄河小浪底片区、郑州花园口片区、开封东坝头片区等3大文化旅游片区和豫晋陕协作区、冀鲁豫协作区、豫皖苏协作区等3大文化旅游协作区,积极打造郑汴洛更具国际影响力黄河文化旅游带,培育发展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关于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
我省黄河流域是全省的制造中心、创新中心,产业、人才、资本和开放平台高度密集,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新材料、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同时,我省黄河流域分布有12个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10个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比较高,有色金属、煤化工、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近年来,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郑洛新自创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功能,持续深化郑州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建设,沿黄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数字牵引、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郑开双创走廊、开港产业带、许港产业带等开工建设,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白沙科学谷、黄河旋风科技园等产业园区顺利实施,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加快构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部署,“Huanghe”品牌服务器和PC机实现量产,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我省黄河流域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通道等优势,以产业创新转型为重点,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创新驱动能力。高水平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领域,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创新平台布局,积极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工程,开展流域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生态共建和联合科技攻关,打造全流域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健全新型集群组织和集群生态,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关联企业协同、共性平台支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三是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推进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洛阳、郑州、焦作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引领带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推动洛阳高端石化、濮阳新型化工、安阳先进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基地减量、延链、提质发展。
四、关于形成乐享宜居生活圈
我省黄河流域是人口和经济要素密集承载区,郑州是全流域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和GDP唯一过万亿的城市,郑州大都市区以全省18.68%的国土面积,吸纳了近3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2.4%的生产总值。但黄河滩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仍有100万人需妥善安置,沿黄公路运输通道不畅、跨河通道有待加强。
国家批复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重点,把郑州大都市区作为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增长极,研究制定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等文件,开工建设沿黄河南北两岸生态带,谋划实施郑州至许昌市域铁路、郑开科学大道、开港大道、郑新龙凤大道、龙子湖智慧岛大数据总部等重大项目,郑州辐射带动能力和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启动编制我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加强对黄河流域交通运输专项研究,谋划新增“人”字型综合运输通道、沿黄高速、南北岸沿黄公路等3条公路运输通道、6条高速公路跨河运输通道、5条复合型跨河运输通道。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和乡村贯通联动。一是做强郑州核心引擎。持续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人口综合承载能力,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提升郑许一体化水平,稳妥推进跨河与新乡、焦作联动发展,探索建设平原新区、武陟、长葛等特别合作区。二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完成规划内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积极争取国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支持我省妥善解决滩区群众防洪安全问题。科学推进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打造一批体现黄河流域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的美丽乡村。三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郑州机场三期、小李庄站等综合枢纽工程,加快建设沿黄高速公路和南北岸沿黄快速通道,科学加密跨黄河桥梁,持续推进省际、城际、城乡快速通道和普通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四是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加快以郑东新区智慧岛为引领的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构建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布局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融合性数字产业,开展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示范,拓展“互联网+”应用场景,打造全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五、关于形成制度创新优势
去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9月19日,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9月27日,王国生书记主持召开十届省委常委会第132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同意成立由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任组长的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12月1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豫文〔2019〕207号),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水利部黄委会主任等12位同志任副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6个省有关部门和13个市(区)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委充分发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作用,会同省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区)务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会、工作推进会,推动郑州市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郑州市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专项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办五组”组织架构,组建了办公室日常工作专班和专项组工程指挥部,为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提供高效组织保障;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了《郑州大都市区建设黄河示范区思路举措研究》,研究编制《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明确了示范区和起步区范围,制定起步区建设方案、行动计划和文化旅游、防洪工程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交通工程等专项方案。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深化、细化、实化我省拟向国家争取的重大事项,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一是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对接,及时掌握国家的重大导向、重大思路和重大需求,争取国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纳入国家规划纲要。二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郑州市会同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4市,组织成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联盟,加快建立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工作推进制度、部门间对接合作和咨询机制等。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国家研究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基金,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出台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搬迁、科技农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加大对郑州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会同省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谋划重大项目,积极争取黄河国家博物馆、贯孟堤扩建、郑州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廊道示范段建设,开展贯孟堤扩建、郑新龙凤大道(含龙凤黄河大桥)等前期工作。
感谢您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