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象湖之畔 飞鸟振翅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侧记

时间:2021-02-01 15:40 来源: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再次阐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动力”地位。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今天,在河南创新的道路上,有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13.04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为20.37亿元,它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性投资项目,也是国内在建最大的科技馆,且在全球科技馆中位居前列。

 象湖之畔 飞鸟振翅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侧记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效果图

象湖之畔 飞鸟振翅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侧记

1月26日,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主体建成并顺利实现相关责任主体竣工验收

 象湖之畔 飞鸟振翅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侧记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主场馆球幕影院采取的是国内领先、直径28米球壳钢结构

  郑东新区象湖畔,这座造型酷似螺旋桨,又似飞鸟展翅,彰显河南创新风骨的地标性建筑——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建设项目,是河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性投资项目,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成立了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郑州市政府等20多个成员单位的新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做好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其次,经过严谨的代建招标,监理、造价及总包单位招标后,最终确定由黄河勘探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代建单位;由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原)作为承建单位。据悉,中建三局为全国首家行业全覆盖房建施工总承包新特级资质企业,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排名中国建筑业竞争力两百强企业榜首。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中建三局临危受命,牵头承建“两山”医院,分别用10天、12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速度”。

  自2019年1月1日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各参建单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一颗颗“匠心”“恒心”“慧心”“红心”,凝聚成“为人民而建筑”的初心,先后克服了冬季施工、春节施工、扬尘管控严格、恶劣天气、疫情管控、周边配套复杂等难题,不仅确保各节点目标顺利完成,更创下全国同类工程最快速度,项目质量安全管理,进度控制均保持较好水平。目前,项目建设完工,顺利通过五大责任主体竣工验收,具备展陈施工布展条件。

  保持一颗“匠心”——相继攻克施工技术难点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目标定位是建设一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馆。与其他在建科技馆相比,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主场馆面积达到了10.5万平方米,是全国在建最大的科技馆。

  大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度。在主场馆地下室施工阶段,一道技术难题横亘在建设者面前,北塔“坑中坑”即动感影院所在区域,由于周边毗邻贾鲁河杨桥干渠和象湖,地质条件差、整体水位高且渗水情况严重。如果找不到有效降水方法,地下室就难以实现封顶。

  针对本工程最大开挖深度为18米的“坑中坑”,常规的降水法根本无法将坑中的水抽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主动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会商研讨、反复论证,最后一致决定采用“止水帷幕加管井加轻型井点”综合降水法,即在坑内布置40余个降水点,同时用几台水泵一起抽水,直至坑中水位达到施工许可。

  2019年7月3日,原定8台水泵同时作业,预计可将坑中的水位降低至可施工的要求。没想到,天公偏不作美。常年降水量不多的郑州,此时却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强降雨,项目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提升了很多,再加上雨水倒灌,“坑中坑”中的积水更多了,旧难题新问题叠加而至。“如不及时清除,坑中坑区域的土体长期在地下水的冲刷下,隐患更大,渗漏更加严重,将会给后续基础浇筑带来更大隐患。”中建三局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指挥长赵毅在协调会上再三强调。于是,项目部成立抢险突击队、24小时轮番值守、机器设备全上阵……经过48小时夜以继日的奋战,“坑中坑”的水位终于降了下来,基础筏板顺利地浇筑完成。

  如果说“坑中坑”是一道地下技术难题,那么“中庭屋脊钢结构提升”则是一道地上技术难题。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主场馆中庭共分为3层,均采用大跨度异型钢桁架连廊将三侧主楼连成整体,其中屋脊钢结构跨度80余米,重量达1350吨。据项目总工程师张红永介绍,如果顺利提升,则可实现主场馆封顶。但此次提升钢架跨度巨大,且受力点不均匀,要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准提升难度极大。

  为此,项目各部门联动共同研究,多轮推演,决定采用多层交错大跨度钢结构逆作法分层整体提升技术。通过预先设计并安装埋件、牛腿、H型钢支撑胎架,继而进行各层钢结构叠层拼装。在各层钢结构全部拼装完成后,由上至下采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将其分层逐步提升到设计标高,最后完成大跨度钢结构补缺杆件安装及卸载。“我们让中庭屋脊钢结构坐上了‘液压电梯’,破解了施工技术难题。”张红永说。

  中庭屋脊钢结构提升历时5小时,成功地将跨度达80米、总重达1350吨的钢结构整体提升30米高。这也是目前省内在建提升跨度最大的工程,创下了河南省场馆建设类的新纪录。

  善用一颗“恒心”——内外联动保千吨钢构件供应

  2020年的春节,疫情肆虐。

  除夕夜,确诊病例增加;大年初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在健全防控机制、实施交通检疫、严防疫情传播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春节假期,郑州不见车水马龙、熙攘人群,只有空荡荡的街巷、呼啸而过的风声。

  疫情要战,工程要干!为确保任务节点,指挥部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日报告、日调度、周协调、周例会机制,印发指挥部会议制度、指挥部廉政制度、工作考勤制度、工程建设资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管理制度,项目部值守的人员在春节假期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仍加班加点地进行着施工。

  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作为河南省首批通过复工审批项目,在2020年2月份正式复工。

  然而复工伊始,项目部就面临第一个难题:物资运输难。关键线路材料上的钢构件生产及加工均在当时疫情重灾区武汉,材料无法及时运出来。但是,若不及时解决材料供应问题,将会导致项目工期延误——这让赵毅倍感压力。

  为此,他积极向建设指挥部领导汇报情况,多次沟通协调钢构件运输问题。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多位领导到项目调研指导工作,项目在指挥部的统筹下向各级领导寻求相关政策帮助,解决禁运难题。

  获得政策帮助后,中建三局总部领导也全力给予支持,帮助项目对接钢构资源,从武汉市蔡甸区经贸委,再到武汉市防疫指挥部、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层层推进,摸清运输线路。2020年3月15日,在郑州市政府及项目指挥部的大力协调下,项目部联动郑州市交通运输局、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点对点对接运输钢构材料。此外,项目部编制详细的防疫及运输方案,确保材料安全运输到项目。两天后,1700吨钢构件顺利运抵项目建设现场。

  就这样,在河南省和湖北省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形成内外联动的合力,千吨钢构架材料终于落实到位。赵毅高悬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说:“抗击疫情是众志成城,我们复工复产是众志必成。”

  巧用一颗“慧心”——确保施工组织协同高效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的施工工艺复杂,涉及专业口多,所需材料种类繁多。“上面一条施工线,下面千根协同针”,如何在有限空间和资源条件下,进行合理工序穿插,确保施工组织协同高效,这是考验项目管理团队智慧的“必答题”。

  ——项目虽非EPC承包模式,但运用EPC管理思路,以客户为中心,超越设计本身,站在整个建筑工程开发链条上思考,深度结合营销策划、工程施工、后期运维等诸多因素,为客户打造精品工程,依托组织管理、设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突破,最终实现多方价值共赢。

  ——运用施工总承包管理B模式。结合项目专业特点,设置六大专业组,优化组织管理,由项目班子分管相应专业,配合常设部门,一岗多责,进行矩阵式管理,对内对外提供一站式总包服务。

  ——树立“画图施工”理念:围绕“价值创造”理念,从被动“按图施工”转变为主动“画图施工”,利用总承包管理优势,提资集成并平衡参建各方需求,集中利用设计资源,制定交付标准,开展设计精益建造,发挥建造优势以提高设计的安全可建造性。

  ——实行“三级四线”管理体系。结合施工节点要求,管理人员从建造计划出发,同步梳理招采及设计计划,配合项目三级计划的管理及响应机制,实现日保周、周保旬、旬保月。

  ——采用单元格、可视化双计划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将项目的施工总平面图以及BIM模型,与计划、部署、劳动力及材料、总平规划进行挂接,实现“一张图全方位交底”,相比于横道图、网络图更加简单、直观、高效。

  ——建立鲁班奖创优工作小组。将创优目标分解,采用一系列保证措施,使工程质量创优目标进一步明确,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杜绝质量事故的产生。定期开展质量、安全相关培训,邀请公司内外部专家进行指导,做到过程创优。将主要分部工程设置质量样板区,现场每道工序开始前施工样板,严格按照创优标准执行,保证做法统一。

  ——本工程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BIM协同管理”平台管控,打造智慧工地,收集设计、招采、建造等信息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管控、劳务信息、新闻动态等方面进行定制化项目管理,为指挥部、代建及项目部提供决策支持。

  扬尘是看得见、摸得着、呼吸得到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在扬尘治理方面,项目部根据省、市、区三级政府号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软硬件综合治理不松劲,在工地上筑起了一道扬尘治理的“防尘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硬件配备方面,项目部严格按照郑州市扬尘治理各项规定要求,严格落实8个100%,配备4辆流动洒水车,1辆全自动扫地车,配备定点雾炮机26台,设置围挡、塔吊喷淋共计4000多米,设置车辆冲洗装置4台,监控全覆盖。

  在软件督查方面,项目部成立扬尘治理专项小组,日常进行巡视,确保8个100%,采用郑州市扬尘治理智能管控平台,实现扬尘管理的可视化及数据化。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项目部从自身做起,抓住“源头”,让工地扬尘不再飘起来。他们通过科学的现场管理,成功举办了国家级智慧工地观摩会、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绿色施工科技示范观摩会、省级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交流暨质量观摩会、省级安全现场观摩会、市级防尘布推广暨扬尘治理标准化现场观摩会,接受业主考察及行业、兄弟单位观摩学习近百次,树立了业内标杆。

  坚守一颗“红心”——发挥党建引领“头雁效应”

  “没有假期,只有工期”,这是参建者们响亮的口号,大家都以能够参加这项工程为荣。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开工建设两年来,临时党支部着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项目建设高质量,在协调服务中当先锋,在复工复产中显担当,不断凝聚持续推动项目建设的“硬核”力量。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成立了由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雄任党支部书记,各有关方面党员参加的临时党支部。“在项目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可以充分发挥出党组织政治引领、作风引领、感情引领的‘头雁效应’。”何雄说。

  “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建力量成为促进项目的生产履约重要保障。”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彭建勇介绍。

  让流动党员有“家”。广泛开展工地英雄“六比一创”劳动竞赛;大力打造“温暖、幸福、健康”三大工程;举办“献礼70年·致敬劳动者”农民工集体婚礼、开展义诊进工地、传统节假日慰问等系列活动;为工友办实事、办好事。“施工队一进项目就是几个月,往返不便,临时党支部的建立,让大家有了归属感。”这是一位临时党支部普通党员说的话。

  让项目建设有“魂”。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资源整合优势,跳出以往就项目抓项目、就工程抓工程的旧框架,打破“单打独斗”的做法,构建网络化、立体式的工作开放系统,涌现出安全员张满良、技术员齐鹏辉、预算员杨文川、工长张艳山、质检员高亚楠等一批先进个人,形成急难险重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

  让共建各方有“根”。以党组织的形式,把共建各方纳入同一个支部,改变过去生硬的合作关系。在这个临时党支部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省应急管理厅、郑州市质监站、郑大法学院、郑州颐和医院等多家单位,有了加强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

  一个临时党支部建起来,一面党旗竖起来,一片星星之火燃起来。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为确保项目建设万无一失,赵毅留守项目坐镇指挥防疫及复工复产,同时派出以党员同志李龙刚为代表的突击队火速驰援火神山、雷神山的医院建设工作,并为武汉捐献防护服、护目镜、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展现出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

  通过落实一系列党建举措,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部的党建品牌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有力地促进和保障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黄河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发轫于此,天文历法、冶铸陶瓷、建筑纺织站上世界科技的巅峰,“四大发明”更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仰望星空里憧憬未来,从俯瞰大地中获得启迪,黄河文化滋养下的中原人,仍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黄河岸边,象湖之畔,景致如画,“飞鸟”振翅。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所承载着的河南腾飞、中原崛起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全体参建者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建设者奋勇争先的华丽篇章,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名片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本身就被当作“高科技展品”设计,强烈的科技感寓意着“郑州腾飞、河南崛起”。整体外形三个方向的延展走势浓缩代表了中原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的历史变迁史,是历史与科技的融合。

  建筑形态为“响应环境”采用了流线型设计,根据场地风环境对建筑形体进行塑造,反复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建筑表面为平滑扭转的Y形体块。建筑的形态生成是与场地风场的最大化契合,使其可以平衡最小化能源的使用和最舒适环境性能的营造。

  建筑表皮肌理源于中原灿烂的铸造技艺,是河南古代科技中“云纹铜禁”的启示。内层采用防水保温一体板和超白中空玻璃幕墙形成围护结构。外层装饰面层——阳极氧化铝板随造型变化和采光通风需要,产生10°到90°渐变角度扭转,控制不同季节进光量,展现律动科技感。圆润的造型有效减小了风涡流的产生,双层表皮的外墙构造能够形成复合结构的空气间层,可以适宜调节室内的通风效果,并具有保温隔热作用,减少建筑能耗。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是国内首例大规模采用阳极氧化铝板的幕墙工程,空间扭转双层幕墙面积约合10万m2,其中阳极氧化铝板42290块,玻璃板材9276块。阳极氧化铝板的表面不同于普通喷涂技术,它是通过电流将导电的酸性电解液电解,使构成阳极的铝金属外表发生氧化,在铝板外表天然生长出一层厚而细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这层氧化膜并不是附加层不会脱落,具有自洁功能,不容易沾灰尘。

  设计团队采用Rhino+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了超大规模鱼鳞状异形扭转立面幕墙的分格纹理和自由曲面。对每个单元板块进行唯一编号,每一个翻转铝板打上“身份证”标明其编号、尺寸、翻转角度安装定位等信息。

  施工全过程运用BIM技术和3D实景扫描技术控制施工误差,提前进行施工工序模拟、工厂定制化预制加工等技术,保证幕墙安装测量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超大空间异形扭转双层幕墙的精益建造。

  园区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场地环境,迎合象湖景观带,把建筑融入自然,通过建筑形态与景观科技元素结合,打造内外交融、立体丰富的生态景观园区。泛光照明采用点光源和全息投影技术等配合环境亮化设计,强化节点空间、系列雕塑与构筑物的亮化处理,塑造简约、合理而现代的夜景效果。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依据绿色生态理念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建造,研究气候及场地等环境性能;应用海绵城市,采用生态型循环水系统;应用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清洁能源;将基于环境性能的热力学塑形的建筑设计理念与绿色能源集成,实现了超大空间异形扭转生态建筑的高性能、低能耗,对改善建筑环境的物理性能以及空间的品质,做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大事记——

  ●2018年8月24日,新馆完成代建招标。

  ●2018年12月24日,新馆完成监理、造价及总包单位招标,各参建单位进场。

  ●2019年1月1日,新馆正式开工建设并完成第一根灌注桩施工。

  ●2019年2月4日,撸起袖子加油干,春节加班不停工。

  ●2019年3月15日,新馆完成主场馆1987根桩基工程施工。

  ●2019年3月26日,新馆第一块垫层浇筑完成。

  ●2019年4月22日,新馆钢结构首吊顺利完成。

  ●2019年6月10日,新馆主场馆地下室全面封顶。

  ●2019年7月17日,新馆南塔二层结构完成。

  ●2019年11月29日,新馆顺利实现主体工程封顶目标。

  ●2020年1月25日,春节加班抢工期,防疫复工两手抓。

  ●2020年2月20日,新馆正式通过线上复工审批,混凝土开始正常供应、浇筑。

  ●2020年3月19日,新馆东塔悬挑区完成卸载。

  ●2020年5月30日,新馆圭表塔封顶,幕墙支撑钢结构完工,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2020年7月16日,新馆中庭铝合金屋盖施工完成。

  ●2020年8月20日,新馆球幕影院钢结构顺利合拢。

  ●2020年11月18日,新馆中庭闭水完成。

  ●2021年1月26日,新馆主体完工,顺利通过五大责任主体竣工验收,具备展陈施工布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