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动态 > 市县

【返乡创业·河南故事之四】孟津县:“回孟津干吧”这里的返乡创业之花开了

时间:2021-04-12 19:43 来源:中宏网


  编者按: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启动实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以来,河南省共有三批21个县(市)被确定为试点。为更好地展现21个试点县(市)的典型经验,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中宏网联合推出“返乡创业·河南故事”系列调研采访活动,树立返乡创业标杆,进一步激发返乡创业的内生动力。

  孟津地处河南省中西部,隶属于千年古都洛阳市,素有“河图之源”“六朝帝京”“邙山福地”“黄河明珠”之美誉。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确定的返乡创业试点,孟津向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及所有倾心孟津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回孟津干吧”的号召,大力鼓励支持一批又一批熟悉了市场需求、掌握了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下,踏上回乡创业之路。目前,孟津有2.5万人选择返乡创业,累计带动就业17.5万人,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回孟津干吧”已成为孟津吸引人才回归、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进乡村振兴的“特有名片”。

  好举措为返乡创业者“养好土”

  2011年初,在对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比分析时,孟津县委、县政府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品支出总量比较小、增速比较低,在全市处于比较落后的位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群众创业就业水平不高,当时全县市场主体仅有8344个,吸纳就业35301人,而外出务工达10万多人,群众增收主要靠外出打工获取现金收入,在本地创业和就业明显不足。

  为改变这一现状,吸引大批积累了技术、资金和经验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达到“返乡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孟津县成立了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政府搭“台子”、扶持发“票子”、培训强“里子”、社会出“点子”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返乡创业模式,努力使返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

  2017年4月,作为转业军人的杨献伟回乡创立了洛阳鼎邦服装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机织服装的制造与加工。


  图为:杨献伟(右一)指导员工工作


  “政府对我们非常关注,利用大会小会帮我们宣传、招工,并积极组织指导我们参加创业大赛,帮我们进行推广。目前,公司实现稳步发展,先后安排56名贫困人员就业,同时带动176户贫困户增收,共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人次。”杨献伟表示,“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发展。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孟津县的返乡创业环境会非常好。”

  在南方工作了5年的杜汴玲被家乡的招工宣传留了下来。“我目前在洛阳鼎邦服装有限公司工作,这份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工资待遇也不错,我非常满意。”

  资金是创业者的生命线。为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孟津用贴息贷款、奖励补贴等“真金白银”为返乡创业者“加油”“给力”。目前,孟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余元,使100余家农民工创业企业、1200余家返乡创业个体享受到政策性资金扶持。

  “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累计获得人社局创业无息贷款30余万元。”心系家人的卞利利在家乡返乡创业政策的吸引下,于2014年回到横水镇上院村,成立了孟津县启明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肉兔养殖。


  图为:孟津县启明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占地面积13余亩,年出商品兔10余万只,产品广销四川、重庆、广州等地,年产值达400余万元,累计带动104户贫困户、400余人增收,助推四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

  无独有偶,同样被返乡创业政策吸引的陈进邦,放弃了沿海城市稳定的工作,利用自有资金和种植技术,于2014年7月回乡成立了洛阳丰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草莓种植园,走农业种植和观光采摘之路。


  图为:陈进邦(左一)介绍草莓的种植方法


  “近年来,县政府各个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人社局连续四年对公司进行小额低息贷款扶持,并常年帮公司招募工人;农业部门经常入园给工人讲授草莓种植的技巧……”提起政府部门给予的帮助,陈进邦滔滔不绝。目前,该公司年产草莓浆果20余万斤,年产值达400余万元。


  图为:孟津县人社局局长张敬民接受中宏网采访


  孟津县人社局局长张敬民表示:“春风十里,不如建设孟津有你!人社部门将继续落实政策、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积极营造更好地创业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好环境为返乡创业者“引好路”

  作为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孟津县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创业服务,培育人力资源市场,构建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拉动就业能力强、群众增收效果显著的县乡特色产业。

  春暖花开时节的孟津,繁花似锦、风景如画。

  在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的草莓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垄垄伏地的翠绿植株之间,掩映着一颗颗鲜艳欲滴、香甜可口的草莓。

  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位于送庄镇朱寨村,由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吕妙霞创立,累计投资6000万元,建设草莓大棚420余个,连栋日光温室21座,同时辐射带动周边32个草莓种植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累计带动9000多人创业就业,帮助31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76户)走上致富路。

  1989年,21岁的吕妙霞与丈夫一起离开家乡到北京卖水果,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吕妙霞夫妻二人起早贪黑、用心经营,生意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2008年,当回老家过年的吕妙霞,看到村里不少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无事可做,依靠打牌打发空闲时,心中非常着急,“既然不能出去打工挣钱,那为什么不依靠土地发展高效种植呢?”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为让乡亲们有钱赚、有活干,2009年,吕妙霞决定把北京的生意交给丈夫照顾,自己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草莓。


  图为:吕妙霞分享种植经验


  充满干劲的吕妙霞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贷款200多万元,在送庄镇朱寨村承包了150亩地,建了67座大棚,种植反季节水果,并为其起名为“十里香草莓基地”。

  但是,创业又岂是易事。第一年,十里香草莓基地遇到了大暴雪,一夜之间大棚全部被压塌;第二年遭遇了多年不遇的14级龙卷风加上大暴雨,基地新建的厂房全部被刮飞,新栽上的草莓苗也让大雨冲没了……“当时真的是不想干了,但政府特别支持我、关心我,给我鼓励,帮我解决问题,让我重新有了勇气,继续把十里香草莓基地做大做强。”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经过一番努力,吕妙霞的大棚草莓事业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十里香草莓基地已经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与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毗邻的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也成立于2009年,由下岗职工杨占通创立。


  图为:杨占通分享创业经历


  “下岗后,我带领39名下岗职工在送庄镇朱寨村租地98亩,创建了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大棚草莓种植。”杨占通表示,“创业之初,我们遭遇了多年罕见的龙卷风,刚刚建好的大棚被刮得七零八落,草莓苗顷刻间被洗劫一空,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万元。困难之际,县委、县政府结合公司实际,安排有关部门对我们进行了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加强培训等全方位扶持,让我们的企业顺利渡过难关,逐步进入正轨。”

  目前,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已达1200亩,长期职工126人,临时用工300余人,种植品种由刚开始单一的草莓逐渐发展到草莓、樱桃、猕猴桃、石榴等28个品种,形成了四季有花,月月有果的产业格局,年销售额达到2850万元,净利润323万元。


  图为:孟津县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旭升接受中宏网采访


  “以吕妙霞和杨占通为代表的返乡创业人才在东部5镇创办各类农业企业(合作社)89个,其中省级产业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20个。辐射带动55个村共发展种植分基地70余个,通过技能培训、聘用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和产业扶持带动等方式,先后带动35000名农民就业创业。”孟津县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旭升表示。

  在孟津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仅有农业,还有牡丹画。

  平乐镇平乐村是“中国牡丹画第一村”,该村通过技能培训、典型引领等措施,带动村民纷纷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从事牡丹画创作。

  作为第一批的平乐牡丹画人,郭亚修于2009年回乡走上讲台,将自己多年研究学习的绘画技法、绘画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村民,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只要有人学咱就愿意教,越多人学咱就越高兴。”


  图为:郭亚修讲授牡丹画绘画技巧


  男女老少皆画家,入村遍闻牡丹香。为促进牡丹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地筹建了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吸纳画师1000余人,辐射带动相关从业人员5000余人,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行销全国,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综合收益过亿元。


  图为:孟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莉接受中宏网采访


  “下一步,孟津县将持续在返乡创业吸引人才回归上下功夫,在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上下功夫,在返乡创业融入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加快建好‘北组团’、助力‘副中心’,进一步把‘回孟津干吧’叫响。”孟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