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河南故事之六】虞城县: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
到“一人创业致富一方”
编者按: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启动实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以来,河南省汝州市、兰考县、宜阳县、光山县、西平县、南乐县、禹州市、方城县、夏邑县、沈丘县、平舆县、鹿邑县、新蔡县、孟津县、鲁山县、原阳县、博爱县、台前县、清丰县、虞城县、项城市等县(市)被确定为试点。为更好地展现21个试点县(市)的典型经验,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中宏网联合推出“返乡创业·河南故事”系列调研采访活动,树立返乡创业标杆,进一步激发返乡创业的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勾勒了美丽乡村的美好前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打工热演变成了返乡潮。
图为:虞城县城一角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确定的返乡创业试点,虞城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10多项扶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举措,确保返乡创业政策落实落地,让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能致富。
图为:虞城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葛福鹏介绍虞城县返乡创业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县有3.5万人选择返乡创业,创办市场主体2.2万家,带动就业14万人。”虞城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葛福鹏表示。
从什么都不懂到闭着眼操作每个环节
一把卷尺量天下
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倩芝拒绝了导师和同学们的劝说,选择回乡发展。
“创业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有自由度。另外,创业带来的成就感让我特别享受。”充满斗志的李倩芝回到家乡后,拿着1万元的创业资金,搭乘互联网快车,做起了电商贸易。
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李倩芝把重心转向了钢卷尺行业。
虞城是“中国钢卷尺城”,年产钢卷尺20亿只,产销总量占到全国的85%以上,出口总量占到全国50%,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参与虞城钢卷尺庞大的国际市场,李倩芝于2016年成立了河南百盛尺业有限公司,专心做钢卷尺生产和外贸。
但,创业并非易事。
起初,李倩芝的订单少得可怜。“质量才是王道。只要有一个客户,我们就全身心地做到极致,争取做到返单率100%。”这是李倩芝的原则。
图为:李倩芝分享返乡创业经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方法总比困难多。”李倩芝从不服输。为把控零件质量和细节,保证产品质量,李倩芝建了整条钢卷尺生产线。
从“什么都不懂”到“闭着眼就知道每个环节怎么操作”,李倩芝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5年来,公司工人从2人发展到了200人;营业额从最初的不到100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4000万元。“信誉高、质量好”逐渐成为公司的名片,而李倩芝也真正成了虞城县钢卷尺行业的后起之秀。
但是,随着订单的增多,李倩芝遇到了新的难题。由于厂房用地不足,扩建困难,李倩芝的公司陷入了“生产饱和”困境。
面对接连不断的催货电话,李倩芝只得敦促工人们加紧生产。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让她痛心地拒绝了一个又一个客户。
一筹莫展之际,虞城县委、县政府为她解了困。“县里帮我协调了50亩的工业用地用来建厂房。新厂房投入使用后,可大大增加产能,提高效率。”提起新厂房,李倩芝喜笑颜开。
“我的长期目标是实现钢卷尺产业的智能化生产。我想做行业的领军者。”对于未来,李倩芝满怀期待。
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
一片竹林富乡亲
郭土楼村位于虞城县城郊乡东北角,距离县城2.3公里,辖郭土楼、杨庄、范庄、三官庙、杨善庙五个自然村。
1994年,19岁的村民杨献礼开始外出务工,做过泥瓦匠、修过桥、铺过路,有了一些积蓄。9年后,杨献礼回乡发展,在县城开饭店、干夜市,自己当起了老板。
2016年,在村“两委”工作了13年的杨献礼始终都在思考怎样才能从地里刨金、从地里生金,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经过村“两委”成员商议,郭土楼村决定依据本村优势开发特色项目,让乡亲们足不出户能就业,有更好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从村里走出去的有志青年回乡发展,同奔小康之路。
但发展什么特色项目呢?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召开村民大会,郭土楼村决定带领全村群众,遵循农村质朴美、自然美、田园美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突破口,以杨善庙村为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展农村旅游项目。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竹子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经过专家实地论证,证实郭土楼村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竹子生长。”杨献礼说,“竹子种下之后,没有6年的时间是成不了林的。于是,我们利用竹子优良特性和独特优势,在竹子生长的阶段,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村里的各项景观,等景观建成了,竹子也就成林了。”
但是,干项目必须有整体规划,怎么运营?谁来运营?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郭土楼村确定了以政府主导、公司经营、让农户参与的模式,开发豫东竹海文化旅游景区。
图为:杨献礼介绍景区设施
2016年9月,作为项目的经营方,商丘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以公司的模式把项目运营起来,然后借助政府好的政策,把村里边所有的村民都动员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共同致富。”提起公司成立之初的发展规划,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杨献礼记忆犹新,“整个乡村旅游园区占地500余亩,有6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开发,5年之后参与分红。”
经过5年的发展,豫东竹海文化旅游景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鸟语花香、风景优美,500多亩生态竹林迎风摇曳喜迎宾朋,孔雀、鸵鸟、鸸鹋、黑天鹅等在园区里悠闲漫步、怡然自得。
2021年春节期间,景区年初一日接待游客量达4万人以上,从初二到元宵节日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以上,为村民经济收入和闲置劳动力就业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平台。
“能取得现在的成果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杨献礼表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资金帮扶、产业扶植、人才培训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全流程扶持,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建成运营。”
图为:虞城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杰介绍虞城县返乡创业情况
据虞城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杰介绍,近年来,虞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放在民生之首,专门在高新区为返乡创业人员建设了一所综合性的返乡创业大厦,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便利,并督促各相关单位加大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虞城县人社局为300名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贷款6000万元,为近200名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春风行动、网络直播招聘等20余场专场招聘会,有效地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服务。
随着景区的发展,郭土楼村呈现出庭前有花、屋后有果,花开庭院、果挂枝头的美好景象,获得“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中央厨房产业链
一棵蔬菜的“安全之旅”
怎样才能将餐饮做到既安全又营养?这是返乡创业者董胜利每天思考的问题。
董胜利于1975年出生于虞城县田庙乡滕湾村,高中毕业之后,他到沿海城市做拆包工,之后回到商丘市一家知名企业做销售,随着对业务的熟练,董胜利开始做代理经销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董胜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5年,田庙乡召开返乡人员座谈会议,讲解“三农”政策及家乡现状。在政府号召、乡情感召、村“两委”及村民的支持和鼓励下,董胜利选择回乡发展。起初,他利用村里提供的240亩废旧坑塘种植莲藕,取得了初步成功。随后,他和村“两委”及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500余亩,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利用黄河故道优质的种植环境,带领村民开始发展绿色蔬菜种植。
2016年,董胜利在滕湾村注册成立了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图为: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菇种植科研基地
为保证食品安全,董胜利坚持中央厨房产业链发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5年来,公司流转土地10300余亩,注册“懂菜农业”商标72个品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项,农业科技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构建了“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团餐食堂+线上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研发育苗-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化营销-农旅融合”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公司成立以来,不管是在产业发展,还是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各有关部门均对我们进行了详尽指导。”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震威表示,“县发展改革委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对公司行政审批手续进行指导、对在建项目规划给出宝贵意见;农业农村局、农科所的领导经常深入现场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人社局帮我们进行招聘宣传……”
随着发展日益成熟,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集土地流转与托管、绿色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繁育、科技生产示范、科学技术培训、科普教育、飞防与农机服务、分拣加工、仓储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和中央厨房餐饮配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带动种植面积15500余亩,辐射带动群众4000余户,每户成员每年增加经济收入2.5万元,直接帮扶561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200-2800元,每年为13个行政村带来6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土地入股7653亩,每亩折算股金1000元,共计765.3万元;年产蔬菜18万吨,年加工速冻、脱水蔬菜9万吨,年提供厨房蔬菜半成品3万吨,年供餐32万余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73亿元。产品覆盖商丘2700余个社区、1500家餐馆、200多家商超、600多家实体店。
常年在外务工的黄欢欢,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放弃了沿海城市稳定的工作,回乡发展。黄欢欢说:“我现在是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田庙中央厨房办公室主任,每月工资3500元左右。厂房离家很近,孩子老人都能照顾到,我非常满意。”
图为:虞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昊(左)向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就业消费处处长孙耀霖(右)介绍虞城县返乡创业情况
虞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昊表示:“以前是能人带头,一人富一家能吃饱,现在是一人富还能带动一片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基础设施,通过硬件的构建,让返乡创业者有地方建厂,有地方创业;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我们具体的服务能力,做到信息投放精准、企业需求精准、用工服务精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宣传、加大动员,吸引更多在外的虞城人回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