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聚焦】从“大地”到“云天” 谱写腾飞新篇章

时间:2021-06-21 17:25 来源:(中国改革报

  从“大地”到“云天”谱写腾飞新篇章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综述▲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

  “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地理位置成为对外开放方面的先天短板,面对问题和困难,河南省独辟蹊径,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把目光投向了蓝天。

  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并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当时的规划面积为138平方公里。2011年,随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富士康智能手机项目投产,航空港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航空经济效应开始显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精准判断、科学决策,决定建设一座航空城,以航空引领河南开放,促进转型发展。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获批,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开启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新征程。

  精准定位

  探索发展可行路径

  2020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1.2亿元,同比增长7.8%,总量是2012年的3.2倍,年均增长15.8%;工业总产值完成3251.8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5.4亿元,同比增长4.1%,总量是2012年的9倍,年均增长28.3%。

▲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之初的战略定位密不可分。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迎伟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思路,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确定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建设。”从2013年获批以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五大战略定位,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力担当“名片”“龙头”“引领”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探索打造了“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自主品牌,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路径,正在成为全省链接双循环的先导平台。

  创新模式

  建设成效显著提升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在建设之初,按照“空间管理全覆盖、机构设置全职能”的思路,构建“两级三层”管理体制,建立了“市管为主、省级扶助”的领导体制。李迎伟介绍,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财税、金融、产业发展、人才和要素保障等7个方面81项支持政策;省直20多个单位也出台了支持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发展有关政策。郑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财税、土地、规划、人才等方面15项支持政策。

▲“郑州-卢森堡”货运航线

  有了政策的支持,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一系列的创新发展模式也为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有力的翅膀。开创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模式,与中国民航局签署共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合作备忘录并建立局省共建机制,中国民航局和省政府联合印发实施《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赋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省辖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并建立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和省直部门直通车制度,确定了发改、商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等9个方面26个领域266项具体直通事项。2020年省政府积极推进“放权、赋能、松绑”,再次向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下放124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扎实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以评促改”,以“一件事”和“一事件”为牵引,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持续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间,千方百计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并推进城市治理高效联动、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提升。

  此外,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条例立法。今年3月1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正式实施,是我国第一部航空经济区创制性地方立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畅、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力责任不清晰、先行先试无依据等问题,还将前期探索形成的一些经验做法固定下来,实现了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产城融合

  创建智慧航空都市

  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已成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居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李迎伟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着眼未来百万级城市的发展需要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定位,坚持‘产城融合、集约紧凑’发展原则,统筹产业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区连片综合开发,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都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

▲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国际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

  截至2020年底,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0.86平方公里。2017年9月27日,园博园、双鹤湖、苑陵故城三大城市公园同时开放,另有梅河、兰河等一批水系、公园建成投用,绿化面积超过3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同时,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建成各类学校198所、学位约10万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7个、医疗床位数2748张,全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目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已完成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两大核心版块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未来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发展新亮点。

  创新驱动

  建设“国际美好”新城

  以建设枢纽地位凸显、开放体系领先、创新驱动有力、产业生态完备、社会和谐幸福的“国际美好”新城为目标,“十四五”时期,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进一步明晰了区域发展定位,将坚定不移走好“枢纽+开放”路子,抓牢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两件大事,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以“七个聚焦”为发力点,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5年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

▲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口岸

  ——聚焦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十四五”时期,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强动能。力争“十四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研发平台数量再翻一番。

  ——聚焦“双枢纽”,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机场三期、高铁南站建设,加快开港、许港大道与机许城际铁路等外联道路建设,加快形成“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高效率中转”多式联运体系。全力推进中原龙浩、中州两家本土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大型物流集成商和货代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设立区域性分拨中心,进一步提升郑州机场集疏能力。

  ——聚焦通关便利化、贸易多元化与口岸经济,高高扬起开放龙头。加速推进郑州新郑综保区扩区、邮政枢纽口岸申报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综保区、各功能性口岸之间,与机场、铁路、公路口岸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大通关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口岸体系建设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延展,为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依托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千百亿产业集群”,加速产业培育。围绕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立“链长制”,每个产业集群锁定一到两个“高端”“头部”项目与一批大中型、中小型项目,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落地为王、投产为胜”的结果导向,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速度。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团队、一支基金、一套政策”的原则,积极探索“园区+公司+平台”路子,高质量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园,推动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集聚。

  ——聚焦“中流、北城、南工”,加速城市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总体原则,区分建成区、在建区、待建区阶段性工作重点,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尽快形成全区标志性区域,努力打造国际化特征鲜明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全面贯彻落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争取更多创新、鼓励、支持条款落地见效。纵深推进“放管服”、投融资、用地、人才、通关便利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形成更多以制度创新引领的比较优势,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聚焦人民福祉,着力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回迁安置、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问题,补短板、强服务,确保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