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煤成“金”,许昌襄城换跑道迈向绿色经济 |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⑨
编者按
产业兴,百业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明确要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10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打造1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推动“五链”深度耦合、促进全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15个产业集群有哪些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如何?5月16日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聚焦“十大战略”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系列报道。今日走进第九站——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
能源变革、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黑色经济”的未来在哪里?许昌市襄城县已找到“绿色经济”新出路——硅碳新材料产业。4月11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公布“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第一批)”,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等15个产业集群入围。
据了解,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核心,经过近几年发展,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粗具规模。那么,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现状如何?骨干企业都有谁?未来规划有哪些?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近期到襄城县进行实地走访。
依托资源优势
襄城县点煤成“金”
公开资料显示,襄城县煤炭储量高达15亿吨。煤炭资源优势为襄城县带来煤化工产业,也助力襄城县培育起硅碳新材料产业。煤炭是如何“变成”硅碳新材料的呢?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发现,大致需要经历原材料保障和高位嫁接两个步骤。
襄城县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项目带动,襄城县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采煤炼焦之外的产业延伸,先后建成7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氢、10万吨甲醇等重大项目,焦炭产量达到300万吨;通过“三大改造”尤其是绿色化改造,襄城县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了“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煤气综合利用—化产回收”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将煤炭“吃干榨净”,衍生出30多种化工产品,为下游硅碳新材料产业提供原材料保障,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襄城县发展改革委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依托煤化工基础材料,襄城县高位嫁接形成硅碳新材料产业,布局建设石墨电极、光伏组件、半导体芯片硅材料等3条碳材料、3条硅材料产业链条,促进“六链”深度耦合,形成“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发展格局,襄城县因此成为全省唯一硅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河南建设材料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襄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乔晓光表示,襄城县聚焦煤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电子芯片、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换道领跑,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骨干企业撑起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
据许昌市政府2022年4月18日消息,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达到25.56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亿元,入驻规上工业企业74家。
在众多规上工业企业中,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煤隆基)、许昌金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金萌)、河南平煤神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山化工)等骨干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作为硅碳新材料产业的下游应用之一,光伏新能源产业在襄城县已有一定的积淀,其中平煤隆基主营光伏电池,许昌金萌主营光伏组件。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平煤隆基、许昌金萌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操作智能生产设备,原材料经过流水线各个工序,成为一件件成品。两家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光伏市场需求好,公司产品产销两旺。
平煤隆基副总经理夏中高介绍,公司已建成4个生产车间、27条生产线,年产能达8GW,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23.7%以上,稳居行业领先水平。
襄城县还在继续完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2022年4月20日,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安彩)光伏轻质基板项目(注:产品为光伏玻璃)成功点火。许昌安彩总经理王庆勇表示,该项目建设产能为4800万平方米/年,预计2022年8月建成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4亿元,利税1.8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首山化工是碳材料产业链的代表性企业。首山化工方面介绍,公司通过焦炉煤气制氢工艺,使煤炭采选和尼龙化工两条产业成功对接,打通了全球最完整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提取焦油,打通了“原煤—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业链;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税收4.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襄城县起步的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烷科技)正在冲击北京证券交易所IPO。
襄城县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硅烷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硅烷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生产的硅烷气纯度达8N级(即99.999999%),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2021年,硅烷科技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区熔级多晶硅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下游应用丰富
国内多地布局硅碳产业链
实际上,硅碳产业链下游应用场景相当丰富,不同工艺的材料产品可以应用在多个细分领域,比如碳化硅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半导体等领域有较大潜力,碳硅负极能提高锂电池性能。基于碳硅产业链的前景,国内多地都有布局,包括中部六省。
2020年2月底,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顺利投产,一期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8万片N型碳化硅单晶晶片、5万片高纯半绝缘型碳化硅单晶晶片的产能。
2021年11月,安徽微芯长江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碳化硅单晶衬底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工程竣工,预计2022年6月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占地100亩,新建碳化硅晶体生长车间、碳化硅晶圆片加工车间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碳化硅晶圆片4英寸5万片、6英寸20万片,将成为安徽首家碳化硅晶体产业化企业。
2022年3月下旬,湖北省、江西省相继公布涉及碳硅产业链的政策信息。
3月25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该文件指出,大力发展铝合金、镁合金、高耐磨模具钢、高导电轻质弓网材料、高性能稀土磁体和碳化硅等。
3月29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江西省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共推出1118个招商项目,总投资1.35万亿元。其中,传感器、封装、碳化硅等半导体行业多个细分领域被覆盖。
2022年4月19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建设国家重要信创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基地和全球北斗产业示范应用基地。
许昌市碳硅新材料产业集群是河南布局碳硅产业链的代表。除中部六省,山东、甘肃等地也有相关规划。
区域竞争激烈
襄城县准备这样干
早在2019年2月,许昌市政府已发布《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许昌市将以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目标,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成链、成带发展,工业硅、有机硅瞄准世界一流,晶锭、硅片瞄准中国领先,经过3至5年的努力,构建完善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体系。
襄城县已具备先发优势,特别是在光伏新能源产业方面。乔晓光认为,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装备和制造业的基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襄城县依托煤化工基础材料,高位嫁接形成硅碳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唯一、规模最大、链条最全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
“当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均把注意力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不断推进产业转型优化,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亮点,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乔晓光说,虽然襄城县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在推进项目建设、创新引领新动能、应用成果转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部分成绩和优势,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优势是微弱的,随时都可能被后发制人、后来居上。
乔晓光坦言,在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襄城县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硅碳领域应用市场未完全打开、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做大做强。
乔晓光透露,襄城县正积极与平顶山市叶县“中国尼龙城”、平顶山高新区形成接续连片、链条贯通、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35公里的豫西南先进材料“工业走廊”已现雏形,随着“工业走廊”的发展,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将成为全省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成为建设材料强省的重要战略支点。
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怎样实现?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乔晓光表示,襄城县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具体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发展上再提速。聚焦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谋大项目、招大项目,计划实施年产50万吨PBAT可降解塑料及年产30万吨BDO(一期)、年产60万吨己二酸等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年产1万吨芳纶、平煤隆基新能源三期5GW电池片、负极材料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产值380亿元,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襄城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创新上再突破。依托资源优势,着眼科技前沿,在新、特、专、高、精、尖上下功夫,着力开展卡脖子、填空白、有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和装备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建设煤焦油全流程实验室、原子催化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硅材料实验室、气凝胶复合材料中试基地,拓展高端硅碳材料发展领域,实现在芯片硅材料领域重大突破。
三是战略上再深化。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高标准编制许昌市襄城县硅碳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以规划助力产业布局再造,让硅碳新材料发展步入“快车道”,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乔晓光透露,河南省国资委、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煤神马集团)正编制《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方案》,襄城县将抢抓这一机遇,不断深化与平煤神马集团的合作,计划“十四五”期间在襄城县布局18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200亿元以上,预计新增营业收入300亿元、实现利润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