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势叠加时代风口,洛阳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如何换道领跑? |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⑫
编者按
产业兴,百业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明确要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10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打造1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推动“五链”深度耦合、促进全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15个产业集群有哪些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如何?5月16日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聚焦“十大战略”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系列报道。今日走进第十二站——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一五”期间,国家兴建156项重点工程,有多项“落户”河南省洛阳市,这些企业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企业历经时代变迁,在秉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乘着新时代信息化的“东风”,在多个领域枝繁叶茂、落地生花。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围绕企业发展与产业规划,探访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走访:海上风电产业“驭风”前行,计划今年推动批量化、智能化生产
前不久,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承接制造的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二”350MW海上风电项目增容项目首桩下线。该项目首批共有两根单桩,其中,7#单桩直径8.5米到9.2米、长度102米、重1924吨;22#单桩直径8.5米到10米、长度110米、重2218吨,是国内目前产成的最大规格风电单桩,可谓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
中信重工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国内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全球领先的矿山装备制造商……这些是中信重工被大家熟知的标签,不过,近年来,中信重工依托产业基础,聚焦风口,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上天、入地、下海,尽显“神通”,其中也包括海上风电项目。
“聚焦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装备,我们已提前谋篇布局。”中信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中信重工结合自身创新及先进制造优势,依托福建漳州基地资源优势,布局发展海上风电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这也成为中信重工涉足新能源领域的首个沿海基地。2021年,中信重工聚焦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装备承制的共计近百套海上风电产品如期交付。“今年,我们将在目前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和基础桩批量生产基础上,谋划布局海上风电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实现海上风电核心装备的连续化、批量化、智能化生产。”
现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超200家,洛轴产品助力神舟十三号升空
中信重工的转型与发展,是洛阳这座工业强市发展的“缩影”。
2021年,洛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7.1亿元、增长4.8%,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城市前45位,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3.9%和33.8%;产业集群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营收超千亿元,9大产业集群突破3000亿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是洛阳市颇具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既秉承了过往的发展优势,又赶上新时代的发展风口。
据洛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市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分布于涧西区、高新区、伊滨区、洛龙区、西工区、新安县、宜阳县和伊川县,集群核心区是高新区、涧西区、伊滨区。其中包括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涧西区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伊滨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基地两园区”。
截至目前,全市智能装备制造研发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超200家,包括一拖集团、中信重工、LYC轴承、机车厂、北玻公司、中色科技、河柴重工、轴研所、北企集团、北方易初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了农业机械产品链、工程机械产品链、大型成套装备产品链(大型矿山、节能环保、新能源)、轴承及基础件产品链等各具特色的产品链。
其中,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在这里诞生。建厂以来,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了三百余万台拖拉机,拥有的“东方红”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同样是中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批量生产医用CT机轴承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180RPM转速CT机轴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出差”及飞船返回过程中,洛轴制造的产品配套使用在太空舱及相关系统上,助力“航天梦”。
今年3月26日,中信重工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1至12月份,中信重工的营业收入构成为:重型装备板块占比48.99%,特种材料占比23.86%,新能源装备占比16.26%,电力行业占比10.89%。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9.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17%。
亮点: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前茅,今年定目标为3.15%
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洛阳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等。2021年,洛阳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前茅,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今年,洛阳则提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15%”的目标。
目前,洛阳已在矿山救援、消防、巡检、管道焊接、智能成套矿山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品。
其中,于2014年10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河南省科技厅和洛阳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洛阳市对外引进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之一。该研究院通过与洛阳装备制造产业全面对接,加强产业前沿技术创新、集成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智能成套装备和特种装备及新兴产业服务机器人等方面研发工作。
在特种机器人方面,消防、巡检等特种机器人是洛阳市的重点产品。中信重工依托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相继开发了消防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排爆机器人、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等数十款新产品。
在智能成套装备领域方面,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制的“超级拖拉机I号”,是我国发布的首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已申请专利30余项。
目标: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500亿元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已形成较大的体量,下一步有何发展目标?
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显示,到2023年,洛阳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工业机器人本体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机器人产业形成系列化产品并推向市场。特种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矿山装备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500亿元。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本体制造、集成应用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机器人形成一定的市场,构建起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协调发展,上下游配套较为完善的产业格局;特种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矿山装备、智能水泥装备、高端精密轴承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规划: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加快推广应用。”洛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统筹资源、环境等要素,着力做强做大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智能装备制造、整机制造企业,做专做精轴研所、鸿元轴承等特色零部件制造企业。支持成长性好、支撑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申报河南省转型升级头雁企业培育计划和河南省智能装备重点培育企业,带动和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企业支撑、“专精特新”企业提质的产业发展格局。
就人才培养方面,鼓励产学研政合作开展智能制造装备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实用性高技能人才,完善学科领域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
此外,加快推广应用,鼓励农机装备、矿山装备、轴承及基础件、交通运输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机器换人”,推广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产品。鼓励企业实施“生产换线”,持续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升级改造,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示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转型跨越,创新者胜。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风”起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