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背后的千亿级产业目标 |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⑭
编者按
产业兴,百业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明确要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10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打造1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近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推动“五链”深度耦合、促进全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15个产业集群有哪些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如何?5月16日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聚焦“十大战略” 探访首批省级战新产业集群系列报道。今日走进第十四站——济源市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
济源因工业而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六成左右,其中钢铁、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重。
今天,这座工业之城正在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
近年来,济源坚持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集聚11家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66亿元。与此同时,济源以梦为马,正在朝着千亿产业规模的目标奋进——2035年实现千亿级纳米材料产业集群,届时济源将实现产业园和初创园入驻项目100个以上,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为何济源能够定下千亿级产业目标,底气在哪?小小纳米又是如何在毫末之间彰显功力的?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联系了该集群以及企业负责人,揭开纳米材料产业背后的秘密。
啥是纳米材料,神奇之处在哪
“纳米本身仅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的负9次方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的六万分之一。而纳米真正有价值的是纳米科技,它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5月24日,记者联系了刘培松博士,科班出身的他谈到纳米时滔滔不绝。
刘培松在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内的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瑞)担任总经理助理一职。据了解,目前,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建成了河南省首个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拥有10余家上下游纳米材料公司,而海博瑞便是其中之一。
纳米材料有啥神奇之处,刘培松给出了答案:当材料的长度小至以纳米为单位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许多奇异特性。他进一步举例说,在轮胎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后,可以使胶料的滞后性降低,使轮胎的滚动阻力减小,从而达到节油、绿色、环保的目的。
饲料中也可以加入纳米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和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吸湿性能。”刘培松继续解答道,在饲料行业中,矿物质预混料、维生素预混料和其它粉末状添加剂不能充分自由流动,添加二氧化硅主要作为流动助剂,可以显著降低饲料结块趋势和改善流动性能,提升饲料的生产、运输效率,并防止因受潮影响产品质量。
实际上,纳米材料与人们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化妆品、陶瓷、电子产品、涂料、医药等领域也都会用到纳米材料。”刘培松说。
另外据他介绍,2021年是海博瑞正式投产的开局之年,公司先后完成了H-600、H-618、H-620等三个型号硅橡胶用特种功能纳米二氧化硅,开发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绝热材料和电池隔板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市场,并取得较好成效。据了解,2021年海博瑞累计完成产量11826吨,销售产品9540吨,实现销售收入5590万元。
一大批新材料项目落地于此
中试基地功不可没
事实上,海博瑞只是济源市纳米材料产业发展中“一纳米”。在济源市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里,济源市鲁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泰纳米)、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大纳米材料)等投资的一大批新材料项目落地于此。
“我们公司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郑州大学联合开发建设一条年产1万吨纳米氧化锌功能改性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新增税收6500万元。”鲁泰纳米总经理助理卢训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开展前期考察工作,建设周期约20个月,预计2025年12月竣工投产。”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纳米材料新产业之所以活力满满,济源与河南大学在2003年合作共建的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党组成员、大项目办副主任李庆军介绍,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全面推动下,该基地多年来围绕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纳米材料小试、中试、工程技术验证等全过程的集成创新实验平台,25项专利技术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平台已孵化及技术转让企业15家,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基地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
“中试基地作为主要的公共服务载体,对外提供小试—中试—工程技术验证,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主任李小红说,目前,我们研究人员开发的电子级球形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主要作为芯片用电子封装和导热材料,在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不仅如此,在该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济源企业和院校合作蓬勃发展。由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和郑州大学共建的绿色催化剂研究院,将重点围绕易被“卡脖子”的高分子材料等展开技术突破;济煤能源集团和郑州大学正洽谈联合建设济源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园,欲打造一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区。
此外据了解,目前,纳米材料已成为河南省的优势产业,纳米二氧化钛的产能占到全国产能的1/3以上,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锌、纳米阻燃材料的产量在全国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底气源于这四方面:
技术强、平台精、规划优、影响大
从无到有,济源“硬”是蹚出一条路。这其中,不仅需要胆识和魄力,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底气。
“济源纳米材料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领先,经过20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具备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底气。”李庆军说。
在他看来,这种底气源于济源对全国、全球纳米材料产业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源于济源纳米材料产业过往爬坡过坎积蓄的产业基础,源于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厚积薄发、久久为功积累的发展动能,造就了济源发展纳米材料产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一是技术力量强。济源拥有纳米材料产业国家级研发平台、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省首批中试基地等多个科创平台,拥有全国唯一的同时具备小试、中试试验平台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以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技术孵化基地。同时,建立了高规格的专家技术团队,拥有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业内专家学者60余名。
二是孵化平台精。拥有全国唯一的智能、绿色、环保的初创孵化平台,有标准化厂房60栋。
三是园区规划优。济源是全国唯一将纳米材料产业园设在化工园区的地市,园区规划用地5000亩,打造“初创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的全链条服务园区,又储备用地5000余亩。
四是行业影响大。每年开展双招双引、举办高峰论坛、参加全国赛事,济源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园区与苏州、广州纳米材料产业园位列全国前三。
锚定千亿产业愿景目标
重点开发3大系列纳米材料
至于未来发展,济源亦做了清晰规划。
济源将锚定2035年实现千亿级纳米材料产业集群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到2025年实现落地科创平台达到10家以上,落地产值3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以上,初创园入驻项目40个以上,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创造及带动周边就业1万余人,初步实现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纳米材料产业集群目标。
在“十四五”期间,济源也将依托纳米材料科研平台,外引内联,加强科创平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开发3大系列纳米材料:
一是依托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发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目标产值达到80亿元;
二是依托兰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华东理工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发纳米金属材料,目标产值达到120亿元;
三是依托郑州大学(济源)绿色催化研究院,重点开发绿色纳米催化材料,目标产值达到100亿元。
“未来,济源要建成国家级纳米新材料产业基地。”李庆军说,我们将发挥济源拥有国家级纳米研发平台,全国先进的小试、中试、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和近1万亩的项目建设储备用地优势,大力推进纳米材料产业园建设。
与此同时,还要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深度参与河南省绿色能源与材料实验室(龙子湖实验室)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生产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构建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初创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科技金融+人才培育”的全链条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