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本、产业为基、富民为纲激发三产融合发展活力——邓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纪实
编制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引导各地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注重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打造了一批农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截至2021年,前两批1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涉农产业总产值552.4亿元,带动园区内农业全产业链就业87万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企业产值328.86亿元。
邓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具体区划“4+1”,即4个乡镇加产业集聚区中的食品加工园)。其中北片区包括十林、张村、文渠3个镇和食品加工园;南片区包括孟楼镇。示范园区内总人口23.9万人,土地总面积为3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09万亩。示范园的产业定位是以种植业绿色发展为基础、以畜牧循环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多业态融合为主导、以功能拓展为特点的邓州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1年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98.8亿元,园区内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200元。
园区内的邓州市盛达农业智慧示范区(一产园)
一、坚持生态为本,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投资1900多万元,实施了堰子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形成一派水清岸绿的大美景象。投资2.5亿元,实施盛达园区取土场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昔日的废弃取土场,变成了今日的鱼虾荷塘,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投资7800万元,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林带,区内森林覆盖率达42.5%,林木覆盖率73%,集中公共绿地绿化率近100%,呈现出“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生态景象。打响丹江水品牌效应,园区内的艾草基地研究推行了“野生品种”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目前已接近6000亩,成为南阳区域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充分利用6亿立方米丹江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并通过京邓对口协作,举办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打入北京市场。发展“农业+旅游”,建成13个美好生活景观节点,第一届油菜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交通和农副产品销售额9亿元左右。
园区内的邓州市第一届油菜花季双周游主会场(七彩油菜)
二、坚持产业为先,筑牢三产融合发展基础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在农工、农旅、农商和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投资2.5亿元兴建的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立体高效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一产区引进转化以色列农业技术为核心,已建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大棚、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大棚共计11栋,种植20余种果蔬。二产区内手工小磨油、传统黄酒生产、邓菊加工等项目已经投产运营,年产小磨油75-80吨,黄酒200吨。今年又投资800余万元,对区域内473亩坑塘进行治理改造,养殖有观赏鱼、鲤鱼、草鱼、鲢鱼,预计年产值可达3700万元。
三、坚持富民为纲,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依托“公司(新型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农企对接”“农商对接”“农网对接”“农旅对接”,通过建立各种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创收致富。好想鹅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学习+平台+农户”模式,打造以孟楼为代表的“鹅城小镇”。黄志集团利用“订单”模式,与4300农户签订了小麦、玉米种植收购合同,以确保农户产销无后顾之忧。久友面粉有限公司坚持走“公司+基地+订单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13600余粮户签订了比较稳定的种植、订购协议。与好想鹅、黄志牧业集团合作,用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分红等模式保障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创收。久友面粉公司实施为民代储的“久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展储粮、兑换业务,巩固和发展“粮食银行”。邓州市丹水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型农业科技公司,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玉米3000余亩,每亩可收入2600元左右,带贫及增收效果显著。目前示范园内各类产业用工量已达5000余人次,为附近280名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为周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200万元。
园区内的邓州市猕猴桃产业基地(猕猴桃采摘长廊)
四、坚持政府主导,为产业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先后争取对口协作资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补助资金共3000万元,用于猕猴桃种植基地、黄志牧业、扒淤河整治等项目,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投入建设资金6.8亿元,对示范园内耕地进行了地力提升,对水利、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和完善。从土地、水电、金融、财政、就业、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工商资本、龙头企业进入农业。加大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力度,建成了全国首个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共3000亩,吸纳周边务工群众120人,年收入10000元左右。通过土地整理提高了土地的地力,由原来的7、8级提高为6级,每亩地粮食产量提高10%到15%。在“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机制和模式,目前园区已流转耕地12.6万亩,全部统一再次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大力弘扬“金牌店小二”精神,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为盛达农业园一产园和二产园分别协调审批建设预留地30亩、70亩,协调交通局在盛达农业园门前设立公交站,极大方便周边群众到产业园观光旅游。
园区内的美丽乡村(堰子河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