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多措并举促融合 凝心聚力谋发展——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纪实

时间:2022-06-27 17:44 来源:农经处

编者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引导各地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注重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打造了一批农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截至2021年,前两批1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涉农产业总产值552.4亿元,带动园区内农业全产业链就业87万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企业产值328.86亿元。


  陕州区示范园涵盖大营镇和张汴乡23个行政村,总面积221平方公里,大力发展苹果、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特色产业,预计示范园总产值达19.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环境,多要素发力夯实基础

  近年来,示范园多方筹措资金3200余万元,对水(塘坝、蓄水池、提水泵站、管网铺设)、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实施水肥一体化建设2500亩,安装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3套,新建蓄水池4座共2000立方米,铺设各种输水管道18.7万米、滴灌管网50余万米,使二仙坡基地12000亩果园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提高了灌溉和施肥的精准度,并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筹措资金1亿元左右,对园区道路、绿化、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建设二级公路48.3公里,三级公路67.2公里;筹措资金1200余万元,对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大院、图书馆等项目进行建设;引入社会资金900余万元,建设管理用房两处(包括宿舍、食堂、农机存放仓库等);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地坑院玻璃天桥项目已建成使用,示范园基础设施渐趋完善。


1.png

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


  二、龙头带动,多业态打造产业集群

  以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依托地坑院和二仙坡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苹果和旅游业,带动深加工、民宿和电商等产业,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是旅游产业持续迸发。陕州地坑院被授予“河南省电视剧拍摄基地”,全市唯一,并作为乡村旅游典型,在河南卫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进行专题报道,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国内最长、落差最大的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瀚林水滑项目正式开业,观光索道项目已与西安太平旅游索道有限公司实现签约,甘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步伐进一步加快;高阳山温泉度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州华鼎饭店正在争创全市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带动全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区累计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二是苹果产业不断壮大。二仙坡绿色果业公司现有盛果期果树10000亩,年产优质绿色有机苹果2.5万余吨;累计种植果树18000余亩,果品产量可达3.5万余吨,年销售收入可达6亿元,已经形成了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生产设施最完善、管理水平最好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018年,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唯一。


2.png

二仙坡苹果生产线


  三是民宿产业初具雏形。依托地坑院和高阳山知名景区,实施龙头带动,民宿产业取得初步发展,全区现有营业民宿102家,共846间客房、2110张床位,在建民宿20家,计划建设78间客房、150张床位。同时,在考察学习栾川精品民宿后,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明确由区旅游局牵头,原店镇和张汴乡具体负责,先后聘请三门峡城市规划设计院、西安设计院、上海新概念设计院等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民宿建设等相关工作扎实推进。


3.png

地坑院民宿


  三、勇于探索,多机制联结释放潜力

  把推动完善农户与各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价值链融合与重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重点,探索出多种与农户利益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复制二仙坡模式。充分发挥二仙坡公司在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实施“复制二仙坡模式振兴果业行动计划”,组建果品产业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有机联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成立技术服务团队,对果农实行了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生产资料配送、统一生产管理标准,共组织果农培训120余场次11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资料2万余份,目前已有3000余户严格按照“二仙坡模式”积极进行了果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增加收入达2600余万元。


4.png

二仙坡果农培训照片


  二是实施地坑院带贫。把易地搬迁与安置就业结合起来,在北营、陕塬和曲村规划建设3个社区,配套建设了水、路、电等基础设施,让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把脱贫增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整合资金300余万元,撬动群众投资1100余万元,对张汴乡曲村103座地坑院进行修复性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50多户群众都摇身变成了小老板。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张汴乡先后建成了万亩有机苹果园、千亩油葵、千亩紫槐、油菜、樱桃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三是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筛选整合苹果、葡萄、桃子以及果汁、蜂蜜、蔬菜等农产品集中营销推广,降低农产品网货标准化难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截至2021年,示范园区内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种植面积占比达87%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以上,龙头企业自建或带动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比达90%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比达77%以上。


5.png

生态观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