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 豫见未来②|建设中原农谷,瞄准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新乡要打造河南生物经济创新高地
编者按 |近年来,生物经济已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数字经济共同构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近日,《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河南省生物经济领域迎来首个专属顶层设计文件。《方案》明确,我省将着力构建“一核、五基地”为主体的生物经济发展布局,到“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
为全面展现我省生物经济发展成效,探访河南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8月10日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推出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生物经济 豫见未来”系列解读报道,第一系列第二期,聚焦新乡生物经济。
新乡市生物经济产业再次迎来重要政策机遇!
8月8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于近日印发,将助力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方案》,拥有三家生物制药上市企业,并积极打造“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的新乡市,顺利入选“一核、五基地”主体产业布局,并与郑州市一起成为联动发展生物经济核心区。
8月9日,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延海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出台,是河南省顺应生物技术变革趋势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培育壮大河南生物经济产业优势,助力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于实现“两个确保”目标、落实 “十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拥有3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
高校数量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与省会郑州一起成为河南发展生物经济的核心区,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并不感到意外。就在今年5月,新乡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晋级首批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新乡市发展生物经济底蕴丰厚。”赵延海介绍,计划经济时期,新乡七里营的棉花育种和种植就曾引发全国关注,这是新乡市发展生物经济的雏形,从那时开始,生物经济就已根植新乡大地。
在此后的发展中,新乡市在棉花育种持续位居国内前列的基础上,逐步向玉米、小麦、水稻和蔬菜等领域开枝散叶。拥有“中国第一麦”之称的延津小麦和“中国第一米”之称的原阳大米,均诞生于这片生物经济沃土。
“充足的生物经济人才供应也是新乡市生物经济发展崛起关键因素。”赵延海介绍,新乡市拥有12所高校,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在生物经济产业领域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突出。
良好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也支撑了新乡市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华兰生物为例,该公司创始人安康及公司多位核心高管均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华兰生物也是新乡市生物制药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时至今日,随着华兰疫苗和拓新药业先后登陆A股,新乡市生物制药领域上市公司数量已增至三家,其中华兰疫苗是国内最大流感疫苗生产基地,拓新药业已发展为国内细分市场龙头,
此外,华兰生物的参股子公司华兰基因目前实施的7个单抗克隆抗体项目中,曲妥珠、利妥昔、贝伐、阿达木等4个品种已进入到临床试验三期。
随着《方案》的印发,新乡市也在生物经济产业集聚进阶方面迎来新机遇。
《方案》提出,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瞄准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吸引集聚生物创新和产业发展要素,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
组建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生物经济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除了良好的人才支撑,敢于大胆地进行技术、经营和机制创新,也是新乡市生物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
“企业想发展就需要创新,生物经济类企业尤为如此。”赵延海表示,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没有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生存会比较困难。
如何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与社会科研力量的有效协同,成为重塑新乡市生物经济产业优势的重要选项。《方案》提到,坚持“强化储备,建立梯次,创建高峰”原则,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转化平台,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加强供需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据介绍,目前新乡市主要的生物医药企业都建立了企业研发平台,其中华兰疫苗打造的P3实验室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将为其疫苗研发提供较大便利。
在生物经济创新机制方面,新乡市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引导通过企业出题、高校研究机构“揭榜挂帅”的匹配机制,持续提升新乡市生物经济整体创新能力。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新乡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培育,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依托新乡市生命科学公共服务中心、生物医药公共研发中心和华大基因华中中心,着力打造技术研究共享、中试放大与制造和产业孵化与代工三大平台。整合驻新乡高校院所、医院、重点企业及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资源,组建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目前,新乡市生物经济领域共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河南省重点实验室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3家,科研成果400余项,申报专利100余项。
“中原农谷”建设提速
国内外生物育种龙头加速集聚
生物育种和农业是新乡市生物经济的起点,也是目前新乡市生物经济的重点之一。
《方案》提到,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
而在此之前,随着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量级种业研发机构已落地新乡,“中原农谷”建设加速展开,新乡市在生物经济领域的优势正获得战略性重塑。
记者采访获悉,新乡市目前正在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加快组建“中原农谷”建设开发相关公司,同时加强种业龙头企业引培,加快推进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种业全产业链发展。
《方案》表示,要完善生物育种安全追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重量级生物科技创新平台的落地和“中原农谷”的加快建设,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种业龙头的集聚。
据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目前先正达(中国)、中农发种业、秋乐种业、牧原生物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育种企业正在落户“中原农谷”。
力争到2030年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000亿元
尽管在生物经济产业方面优势得天独厚,但新乡市也面临龙头企业总体不强的短板,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孕育出一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即便是新乡市生物经济领域最大的企业华兰生物,其2021年营收仍不到50亿元,龙头带动作用未获得有效释放。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
之前,新乡市政府发布了《新乡市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乡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生产基地、知名的生物技术药物创新高地和高端医疗器械与卫材生产基地。
为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新乡市计划在政策、机制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发力,持续提升华兰生物、华兰疫苗、拓新药业、驼人集团等龙头的市场规模,同时加大引进有拳头产品、知名品牌、可靠品质的专精特新企业进驻,进而提升其产业链带动能力。
记者采访获悉,作为与郑州市联动发展的核心区,新乡市下一步将围绕生物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从两个方面入手,提升优质生物经济企业集中度。
其一,是推动华兰生物、驼人集团、拓新药业等为代表的细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集中优势资源,采取专项服务,引导企业充分释放活力,提升企业龙头带动能力;
其二,是围绕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现代中药等发展方向,引进行业头部企业总部迁入新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发展,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届时,新乡市生物经济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卫材行业占比稳步提升,化学原料药迈向中高端,化学创新药对医药工业贡献稳步提高,现代中药、大健康以及医疗健康服务业对生物产业成长贡献显著,为河南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赵延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