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追寻文明的足迹⑩丨东周时期的天子之都——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时间:2023-01-02 15:35 来源:社会处、大河网

  写在前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国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近8亿元,重点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网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寻文明的足迹》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厚重河南。



  穿过周王城广场两侧林立的高楼,走进位于东周王城遗址东北部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骏马的嘶鸣、金戈的铿锵犹在耳边回荡,迎面而来的是2700多年前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岁月。

  这里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被毁。周平王即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拉开东周历史序幕。周平王为东周第一代君王,他所居之地即为王城。

  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当年东周王城的宫殿太庙,在今日的地面上已难觅踪迹。那么,东周王城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寻找东周王城的遗迹,曾根据文献记载,对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及涧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涧河东岸的小屯村,考古队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因汉河南县城与东周王城之间存在着沿袭关系,考古工作者就以汉河南县城遗址为基点,确定了洛河以北涧河入洛处为东周王城遗址,就此拉开东周王城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幕。



  东周王城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有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大部分位于今西工区中西部。西北角在今洛阳市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约1公里,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摧毁。

  东周王城遗址发掘者之一俞凉亘说,“周王城遗址略呈方形,四周有夯土城墙。北墙长2890米,东墙北段残长约1800米,西墙呈曲折状,全长3000余米,南墙西段残存约900米。这些城墙大约建于春秋中叶以前,从战国至秦汉之际又曾叠加修补,到了西汉后期以后,就逐渐荒废了。”

  据洛阳市文物局大遗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东周时期,尽管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依然是其他诸侯国都城所无法比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意义重大。

  王城内布局符合“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原则

  现今在洛阳市西工区洛北乡五女冢村附近,站立于地势较高处仍然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那么城墙内各部分是如何分布的?为何有人说“这是一座经过详细规划的都城”?



  俞凉亘说,目前东周王城内部的各个区域比较清晰,城内宫殿区、陵墓区和作坊区这三大功能区已基本明确。

  东周王城的宫殿应在西南部。根据《国语·周语》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说明谷水与洛河交汇处有周王的宫殿。俞凉亘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在东周王城的西南部发现两组南北毗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2000年前后又发现了四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些基址的年代均为东周时期。这几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也正位于谷水与洛河交汇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王宫”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这几处夯土建筑基址所在的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王城的宫殿区。



  王城的“国家粮库”在哪里?俞凉亘说,20世纪70年代在东周王城的中南部发现80余座东周大型仓窖,紧邻宫殿区的东部,如此巨大和众多的仓窖当是国家粮库。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东周王城的西北部发掘了数十座东周时期的陶窑,其中一处窑址附近还发现有制骨、制玉和铸铜的作坊遗址。这表明东周王城的西北部当为手工作坊区。

  “东周王城的东半部则为东周的王陵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东周王城内发掘了大量东周墓,主要分布于王城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既有“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特大型墓葬,也有不少大中型墓葬,还有众多的小型墓葬,其中陪葬的马坑和车马坑也发现很多。

  “2012年在东周王城东部的王城广场发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坑长41.7-42.3、宽6.9-7.9米,残存车26辆,马70匹,其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应属天子的规格,推测为天子墓所陪葬。”俞凉亘介绍道。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朝一夫。”这是周人理想的城市规划原则。俞凉亘说,王城的宫殿区是政权的象征,位于城址西南部;手工作坊区位于城址西北部,这符合“面朝后市”原则,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而王陵区为安放祖宗的地方,布局于城址的东部,即宫城之“左”。虽然在东周王城未找到“社”的遗迹,也能看出其规划符合“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原则。

  在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名列2021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天子驾六”车马坑印证古文献记载

  “六匹马对称摆放,骨骼清晰……”俞凉亘仍记得在东周王城遗址内发掘车马坑时的景象。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勘探中,先后发现了18座车马坑,墓葬397座,两者的数量超过洛阳50年来所发现的总和。随后,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17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并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发现了“驾六马”的“天子之乘”。

  “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以往在文献记载中的“天子驾六”成为现实!

  车马坑再现了恢宏浩大的周天子车马出行仪仗列队,整个车队呈南北纵向两列摆放,车头向南,车尾朝北,驾二车和驾四车呈众星捧月之势分别排列在天子驾六的前后,天子驾六表现出唯我独尊的王者气势。



  “马的体型很大,是怎么被摆进来的?”俞凉亘说,车马坑的建造顺序是,坑挖好后,根据车、马的数量进行布局,先把马处死后摆放在设计好的位置,然后摆放车,马全部以车辕为轴,背向车辕成排、对称摆放。每辆车对应2马、4马或6马。为了缩短前后两车的距离,车会压着马的部分身体。车马放好之后,再用土回填车马坑。

  “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以实物的形式,揭开了古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千古疑案,印证了古文献“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士驾二”记载的正确性,成为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被誉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该车马坑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了东周王城的东半部是王陵区,为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形制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天子墓葬的陪葬习俗。”俞凉亘说。



  随后,洛阳市开始了对文物遗址保护的新尝试,不仅对“天子驾六”车马坑进行原址保护,还对同时发现的其他陪葬坑就地回填,并依托“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原址原状建造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并于2003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据“天子驾六”博物馆副馆长曹静介绍,这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

  曹静在接受采访时说,“‘天子驾六’博物馆是洛阳大遗址保护的一个阶段性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周城市的发展,展示了东周王城遗址的恢弘气势。‘天子驾六’只是东周王城的一小部分,通过‘天子驾六’对东周王城的保护才是我们这座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对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对推进整个东周王城大遗址保护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