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新思考——
省发展改革委“点题揭榜”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解读之五
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发展规划,赋予航空港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经过10年的发展,航空港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区域。但在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结构比较单一、集群发展不均衡、抗风险能力和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
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的战略眼光,作出重塑重构航空港区管理体制、大幅拓展航空港区管理范围的战略决策,着力形成航空港区与郑州主城区“双核”引领、多组团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增长极。在航空港区体制改革和空间扩容的背景下,立足航空港区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与核心问题,对标国内外一流枢纽地区,提出航空港区未来产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的建议,助推航空港区枢纽集群优势加速转变为枢纽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必要。
摸清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航空港区按照“长短结合、引育并重”、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一体打造的思路,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式,逐渐形成了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航空物流加速发展。郑州机场客货运量实现突破,高峰年份分别达到2912万人次、70.5万吨,位居全国第11位和第6位。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富士康智能终端为突破口,带动联创电子、众驰富联、记忆科技等7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郑州合晶、光力科技、超聚变等一批填补全省产业空白的项目建成投产,电子信息产业从单一的手机制造逐步拓展至后端模组、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关联产业链,形成“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2022年电子信息产值达到5281.4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聚集,通过引进比亚迪,带动动力电池、车规级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企业入驻,将形成一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港区产业已由单一的航空运输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地。
当前,航空港区复合枢纽群的叠加效应及服务国际国内的连通价值进一步强化,核心区面积从415平方公里拓展到747平方公里,空间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也有挑战,如产业布局亟待丰富优化,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缺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管理等产业链高价值环节,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供应链韧性不足,专业会展、航空金融、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态规模偏小。
找准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构建“433”枢纽产业体系。国内外一流空港地区产业体系,一般从航空运输起步,集聚发展临空偏好制造业、总部经济、商务会展,再逐步向高端制造、数字经济、高端服务等产业演化。国内外先进陆港产业布局主要以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对外贸易、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为主。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航空港区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基于航空港区管理范围扩大、枢纽类型多元、开放政策升级等重大变化,新阶段航空港区要结合新一轮产业变革,紧紧围绕空港核心,发挥空、铁、陆枢纽群优势,以“强核心、提动能、兴港城”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4大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会展商贸、创意时尚等3大现代服务业,构建“433”枢纽产业体系,培育一批万亿级、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围绕航空港区产业链薄弱环节,与周边区域联动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精准衔接、区域配套链的错位互补,促成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衔接,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从补链强链角度,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上游的研发设计、元器件生产、检测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医药物流、制药设备、医疗器械与耗材等。汽车制造方面,在汽车设计、整车制造、汽车电子配件等方面完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突出航空港区服务业外向型,重点在会展、医疗、消费和金融等领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抽调“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谈判”的招商专员,成立若干个产业招商分局,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抓手,细致梳理招商图库,开展产业链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积极对接行业联盟、商会组织,深入挖掘招商线索。积极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第三方力量,开展代理招商、委托招商。加强基金投资招商,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打造“基金+项目+园区”的一体化生态链。
四是完善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增强产业服务能力。探索实行“头部企业+运营公司+孵化器+生态构建”的项目建设运营新模式。通过引进头部企业,带动配套产业链式发展。以市场化方式组建一批项目运营公司,为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标准厂房以及设备租赁、测试等非主业生产服务,在项目、载体、人才、商务服务等方面给予打包式组合支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促进小微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产业链条研究,精准招引优质产业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贯穿式、全周期服务,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争取引进一个龙头,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