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开放实践

时间:2023-10-07 09:45 来源:区域开放处、郑州市发展改革委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开放实践

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 夏扬


  2013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倡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发布。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郑州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十年。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郑州提出了殷殷嘱托:2014年5月,在视察郑州国际陆港时提出“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E贸易”服务大厅参观考察时,勉励郑州“E贸易”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2017年6月,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2019年9月,在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汇报后明确指出,“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22年2月,在会见卢森堡大公亨利时指出要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2022年11月,在同卢森堡大公亨利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时,提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6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郑州市调研时的讲话强调“中原要出彩,郑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郑州必须成高峰。郑州市要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国家人才高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

  十年来,郑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的新要求,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思维,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在建设国际枢纽“硬联通”、完善规则制度“软联通”和深化人文交流“心联通”等方面,持续打造和巩固郑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的开放高地。

  十年来,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22年GDP达12934.7亿元,人口1282.8万,市域建成区面积1384.51平方公里,分别是十年前的2.1倍、1.4倍和3.6倍,2023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十年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4783.2亿元,是上一个十年累计总额的8.1倍。2022年,郑州进出口总额6067.7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连续11年在中部城市排名第一。十年来郑州机场客、货运累计完成1.97亿人次、499.4万吨,客、货运分别是上一个十年累计的3.5倍、7.3倍,货运规模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出“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郑州优势特色名片。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建成“2+2+9”口岸体系,郑州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

  一、推动枢纽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硬联通”

  (一)构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2015年12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投入运营,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拥有双航站楼、双跑道的机场;机场三期建设加快推进,北货运区建成并正式运营。2022年6月,郑州航空港高铁站正式启用,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城铁、地铁、公交、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城市。郑州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国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5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之一。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地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高铁圈,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巩固。

  (二)畅通四条丝路开放通道。“空丝”强基扩面。2014年6月27日,“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目前,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44条(国际地区31条)、通航城市57个(国际地区43个),通达30个欧美亚国家及地区。“陆丝”提质增量。自2013年7月18日开行首班班列以来,郑州已形成了覆盖欧洲、俄罗斯、中亚,东盟和亚太(日韩等)的“十九站点、七口岸”国际物流网络体系。2020年7月,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2022年,新开通国际直达线路7条,新增云南磨憨出境口岸,全年郑州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开行2050班,增长2.4%以上。“网丝”创新突破。201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7年,确定郑州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永久会址,并成功举办首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目前,郑州海外仓企业已达31家,建设海外仓总数107个,建设或租用总面积超53万平方米,联钢、致欧等10家企业获评省级跨境电商海外仓示范企业。2022年全年郑州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182.5亿元,同比增长8.2%。“海丝”无缝衔接。2020年6月28日,郑州内陆无水港揭牌,实现了“关、铁两方一站式服务”。郑州—青岛—美国的铁海快线班列成功首发,目前有郑州至连云港、青岛港、天津港、北仑港、上海杨浦港和太仓港等6条铁海联运线路。2021年全年铁海联运班列到发近1.8万标箱,增长近19%。2022年,郑州中心站铁海联运到发2.8万标箱,增长59%以上。

  (三)做强枢纽口岸平台经济。目前郑州市有航空和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近年来,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动我市“中转”向“枢纽”的升级。汽车整车口岸于2014年获国家批准,2018年获批国家平行进口车试点城市。2019年12月获批药品口岸,2022年4月我国首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业务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内正式启动,成为全国唯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2022年进口药品263吨,货值5047万美元。2014年12月获批进境粮食口岸,2018年2月封关运营,是我国批复的第一个内陆粮食进口口岸,业务覆盖五大洲10个国家8个品类。2022年粮食口岸累计进口粮食7.8万吨,同比增长64%;货值约4.7亿元,同比增长84%。国际邮件枢纽口岸,2019年国家同意将郑州铁路口岸作为中欧班列进口运邮试点,郑州成为全国第一家支持班列实现双向运邮的城市。2022年5月,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业务正式开通,标志着郑州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2022年进出境575.33万件,货重累1.22万吨。

  (四)发挥综合保税开放优势。目前郑州共有新郑和经开两个综合保税区。新郑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10月设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2023年4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港一体化”模式正式启动。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值4659.6亿元,位居全国综合保税区第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第三。经开综合保税区于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9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是位于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第一家综保区。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值426.13亿元,居全国综合保税区第34位。

  二、谋划制度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软联通”

  (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出台《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郑发〔2018〕21号)。2019年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外贸稳外资的实施意见》、《走好“枢纽+开放”路子加快推进郑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高水平开放招商的若干政策》等。2020年,出台了《郑州市对外开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办〔2020〕1号),2022年,制定出台《郑州市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行动计划方案》。这些文件政策出台,为全市开放工作提供规则制度支撑保障。

  (二)制度创新逐步深化。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立以来,自贸区郑州片区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工作,累计形成316余项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50项,全省首创79项,1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郑州片区实有企业9.7万家,新注册企业8.9万家,是自贸区成立前的4.9倍。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工作,印发实施了《促进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实施办法(暂行)》。2021年4月,自贸区郑州片区编制实施了《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高地实施方案》,高水平打造自贸区试验区2.0版。RCEP示范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在监管服务方面,首创1210网购保税进口模式,被世贸组织定为“中国方案”和“中国蓝本”;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跨境电商O2O线下自提”,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为全国贡献了“郑州智慧”。

  (三)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十年间,郑州锚定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大跨越。截至2022年郑州市共有983家外商投资企业和8家在我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境外地区企业,其中外资实际来源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共110家,占总数的11.1%。分国家看:新加坡37家,巴基斯坦31家,印度8家,俄罗斯5家,泰国4家,以色列4家,其他国家21家。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24家,占“一带一路”企业总数的2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1家,占比1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家,占比18.2%;制造业13家,占比11.8%。110家企业投资总额40.3亿美元,注册资本35.4亿美元,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纳税总额6006万元,从业人数4162人。

  (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郑州市积极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2016年,郑州市被评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着力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时期,郑州市共组织2600多家(次)企业分别参加了华交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以及境外有关贸易展会和贸易项目对接等经贸活动。指导企业积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将富士康等涉及金额大、对美依赖度高、产能调整预期强的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库”,进行持续重点跟踪,建立动态联系机制。印发《郑州市“外贸贷”融资业务实施方案》和《郑州市出口退税资金池管理办法》,实施出口退税资金池融资和“外贸贷”业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业务量,截至2022年底,外贸贷共为111家企业授信额度24438.9万元,发放贷款409批次共计约22384.9万元;出口退税资金池为企业发放贷款49批次共计约6203.7万元。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汽车平行进口分拨集散、整改检测、展示销售中心。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6069.7亿元,同比增长3.1%。

  三、深化人文交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心联通 ”

  (一)全球朋友不断扩容。我市先后与国外12个城市签署了缔结友好城市意向书,与5个城市签订了《促进友城交流及加强经济合作备忘录》、《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协议书》等形式的双边关系文件,共有各类国际朋友40多个,参加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两个国际组织。匈牙利国家贸易署、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相继落户,卢森堡飞行签证中心建成投用,2020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北方区域协同中心落户郑州。

  (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013年以来,共完成外事接待411批14060人,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外事活动。2015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市举行。2016年,我市参与在波兰举办的“丝路国际论坛”。2017年,成功组织“侨领侨商看郑州暨一带一路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座谈会”。2019年3月,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典型项目研讨会。2019年11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2022年11月成功举办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打造郑州旅游品牌。郑州文旅《山·河·祖·国》主题宣传片登录中央电视广播总台国际频道,利用《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新华社合作的53个国家的500多家主流网站等媒体平台推广郑州旅游品牌。成功举办7届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品牌。教育合作更加密切,截止2022年累计赴国(境)外留学人员1.6万余人。

  (三)区域合作更加务实。欧盟、东盟一直是我市重要贸易伙伴。2017年以来,郑州连续两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2018年7月,郑州市组织举办了欧洲铁路交通联盟2018年度大会暨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论坛,并成功承办第13次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研讨会。先后与西班牙马拉加市、意大利罗马市、德国曼海姆市等9个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签署了《结对城市备忘录》。2020年,郑州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组建,成功举办匈牙利产业对接、中德项目合作等多项活动,推动了中德柔性电子项目与郑州签约。东盟方面,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柬埔寨国家航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5月,柬国航(中国)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柬国航”)郑州代表处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成立,这是河南首家落地的国外航司中国区总部,标志着“郑州-金边”双枢纽战略再迈坚实一步,也将助力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路”焕发新彩。

  (四)国际交流更加多元。成功举办九届“郑州--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2020年5月,郑州郑东新区西亚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立,实现我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零的突破。2022年,法国中法教育交流协会(ACESF)驻豫代表处落户郑州。健康丝路行稳致远。2013年至今,郑州市先后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等3个国家派出医务骨干开展援外医疗工作。2016-2020年,全系统共选派264名管理和技术人才赴国(境)外知名医疗机构交流学习。打造国际赛事名城。成功举办12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为郑州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张名片。先后承办WTA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年度总决赛、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等国际体育节会。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将于近期激情开赛。目前在积极申办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苏迪曼杯)、国际篮球联合会亚洲俱乐部冠军杯等国际赛事。一系列重大赛事的举办,充分展现了郑州拼搏向上的城市形象。

  四、布局未来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郑”

  (一)持续开放平台跃升。加强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自贸区郑州片区2.0版,健全政策创新制度体系,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申建河南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加快形成航空港实验区“临空+自贸+保税”叠加优势,建立自贸区郑州片区与中原科技城政策共享机制,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面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RCEP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合理运用RCEP和现有自贸协定。打造中西部地区口岸建设标杆,提升现有9个功能性口岸业务规模,依托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积极申建木材口岸,形成物流、贸易、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的口岸经济生态链。打造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全面推进空、陆、网、海“四位一体”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进贾鲁河沿线重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沿线港口的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不断提升“一单到底、通达全球”的集疏通达能力和综合运营效益。

  (二)持续开放通道拓展。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持续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支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充分利用第五航权,吸引、鼓励国外航空公司执飞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加快推进货运增量客运提质,积极打造临空关联度高的高端高新产业集群,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要素,积极争取第七航权。加强与国家物流央企在航空货运、电商、快递等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区域总部基地和运营中心落户郑州。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运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在德国汉诺威或比利时建设返程班列集散中心,鼓励开行冷链班列、电商班列、国际行邮班列等特色班列。加快网上丝路创新发展,提升跨境综试区核心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培育“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新模式(O2O),推动“电商+外贸+郑州制造”深度融合,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办好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推动海上丝路无缝衔接,深化与中铁联集战略合作,加密至天津、连云港、青岛、宁波线路,开辟至广州、海南、云南线路,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

  (三)持续经贸高质量发展。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落实好国家、省稳外贸政策,持续跟踪服务好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贸易主体,推动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保持中部第一全国领先地位。提升服务贸易水平,积极完善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投资力度,全力支持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申创工作。推进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实施“豫企出海”工程,支持郑煤机、宇通客车等企业谋划全球战略布局,鼓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欧美高端制造业和研发集聚地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充分挖掘现有国际组织机构优质资源,争取引进落地一批外资项目。

  (四)持续城市国际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设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全面推行极简化审批投资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加快郑州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建设,建立交流互动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组织机构集聚区,积极争取东盟中心、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国际组织机构落地。积极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提升国际消费水平。打造国际化品牌活动,持续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等国际性展会、论坛,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国际赛事落户郑州。积极配合承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唱响“空中丝绸之路”知名品牌,提升郑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