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4年专题专栏 > “禁限塑” 河南在行动 > 媒体聚焦
共话理论实践 感悟思想伟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侧记
钱塘江碧波奔流,千岛湖水清岸绿,百山祖林木蓊郁……浙江,绿意摇曳,见证了之江大地多年来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循迹溯源,潮起之江。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制定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把“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形成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生动实践。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日前,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金华共同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通过开幕式、主旨报告、分论坛、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代表等,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主题,共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共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的生动实践与经验启示。
发布成果 展望未来
“杭州淳安下姜村从‘穷脏差’到‘绿富美’”“金华浦江翠湖从‘黑臭湖’蜕变成‘美丽湖’”“一个个美丽乡村引人入胜,一座座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开幕式伊始,专题片《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的一幕幕图景,生动呈现着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的丰硕成果。
浙江,全国首个建成生态省的省份。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发布了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成果,指出浙江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破解环境资源制约、提高环境承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大美格局,全域美丽建设走在前列;不断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制度成果;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民生态自觉持续提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浙江方案。浙江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作为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成果之一,“蓝色循环”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证书和贺信也在论坛上进行了展示,联合国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涂瑞和向论坛发来视频表示,“蓝色循环”获奖表明联合国方面对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就和积极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赞扬和肯定,是中国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重大转变的又一个生动的案例。“蓝色循环”案例生动诠释了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深化,将“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从乡村振兴拓展到渔村、从陆地到延伸海洋的率先示范,是一个典型的治理污染、造福民众的成功故事。
类似的故事在浙江还有很多,比如浙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革的故事就生动诠释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为民答卷、之江答卷。
开幕式上,浙江首创的减污降碳协同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全面涵盖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4个维度,从效果、路径、管理3个方面,建立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27项三级指标,并按季发布,实现对地市减污降碳工作成效和措施进展的定量化跟踪、评估、反馈。2023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为97.21,11个设区市中,杭州市、嘉兴市、丽水市列前三位。
累累硕果映初心,感恩奋进谱新篇。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在开幕式上指出,浙江生态省建设20年取得的成就是“八八战略”推动浙江精彩蝶变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的缩影,有力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决心。浙江将自觉扛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实践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使命担当,以“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为载体抓手,继续擦亮美丽浙江“金名片”,始终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自觉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念,谋划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实施一系列务实性举措,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实践土壤和丰富的源头活水;希望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实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新标杆,承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新使命,开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探索。
思维碰撞 研讨交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者” “在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彰显新担当”“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期间共举行了1场主旨报告和4个平行分论坛。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浙江大学等45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贡献、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数字赋能与环境治理现代化等主题,分领域进行讨论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人类文明兴衰与国内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在主旨报告上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为主题,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论智慧。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文明天人思想的复活与发展,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建设。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贡献”分论坛上,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瑞农以《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者》为题进行发言。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美丽中国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描绘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当前生态环保产业系统正在开展第二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分论坛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生态环保产业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工作队”、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施工队”,将不断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和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分论坛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指出,当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还存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科学研究与解决问题、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得还不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着力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以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系统治理体系;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鼓励地方大胆探索,提供先行示范的经验。
“数字生态文明是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构建‘实时动态、精准科学、整体协同、智能智慧、普惠泛在’的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在“数字赋能与环境治理现代化”分论坛上,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世新系统梳理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提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45位专家学者,45个报告,既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诠释,也有对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和前沿方向的思考,让参加论坛的嘉宾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把握。
现场考察 分享经验
树林绿意葱茏,树荫间鹭鸟栖息、觅食……论坛考察阶段,不少嘉宾站在金华市湖海塘公园的湖滨广场远眺,优美生态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经养殖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成了市民心中的痛。”2013年起湖海塘水域及周边区块开始整治,2015年完成库区清淤并开工建设,2017年10月以“湖海塘十景”为亮点的城市湿地公园开园纳客。今年,金华对湖海塘实施水生态修复,在湖底种植矮生苦草、刺苦草、龙须眼子菜和小茨藻等水生植物,提升水生态稳定性,有力推进“河—湖—林—田”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是重要载体,湖海塘公园的治理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具体实践。”李瑞农表示,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金华在这方面走到了前列。
金华推进“河—湖—林—田”和谐共生只是浙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缩影。20年来,浙江以5轮“811”专项行动为牵引性抓手,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组合拳,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2.9%升至97.6%,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已连续12年上升;全省已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如今,满目青绿的之江大地,美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浙江的靓丽底色,也是浙江“美丽经济”的能量来源。
论坛考察点——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正是通过治理污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来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智慧化养殖牧场,培育“熊猫猪猪”IP,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也激活了“美丽经济”。
“美丽经济本质上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看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浙江早已先行先试。20年来,浙江推行循环经济“991”升级版,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治调结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个省级GEP核算标准,创新实施“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全省经济总量从2002年0.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77万亿元,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4%的人口、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了全国6.4%的国内生产总值。美丽的生态环境在浙江正源源不断地催生“美丽经济”,并且也在孜孜不倦地服务“美丽民生”。
这次论坛的另一个考察点义乌李祖村就是“美丽经济”服务“美丽民生”的典型代表。李祖村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小切口入手,各类创业主体纷纷进驻,乡村旅游红火起来,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如今,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的李祖村,有200多名年轻农创客入驻,58个创客项目散落各处,处处是网红打卡点,今年以来游客量超30万人次。
李祖村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朱平国的点赞。他说:“在金华,我看到了‘美丽经济’与‘美丽民生’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事实上金华“美丽经济”与“美丽民生”互促共进,得益于浙江不断打开全域共富大美的通道,推动城乡均衡“富”“美”图景在浙江更加多彩出彩。20年来,浙江深入推动城乡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从生态美迈向生活美、从形态美迈向气质美,形成了“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海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省域大花园、大美格局。全省共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提高至1.76万美元。
成果发布、研讨交流、现场考察……在掌声、交流声、快门声中,前沿观点高潮迭起、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一份愿景凝聚共识、一份承诺汇聚力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浙江执绿为笔,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