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有约·学习面对面① | 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编者按
连日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在中原大地掀起热潮。为更加深入宣传阐释全会的丰富内涵,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8月7日起,本报推出“总编有约·学习面对面”系列报道,推动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强大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本期“总编有约·学习面对面”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一起,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孙德中:很高兴有机会与马主任进行交流。《决定》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在重点改革任务之首,凸显了这一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请问如何理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是“公平”。就是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统一”。就是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避免搞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三是“高效”。就是要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孙德中:《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请问我省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做了哪些制度安排?
马健: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有统计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河南五成以上的GDP、八成以上的税收、九成以上的就业,可以说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我省将进一步强化“三个保障”:
进一步强化环境保障。深入推进省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和问题建议收集、转办、跟踪、反馈机制,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我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出台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出台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完善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机制,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
孙德中: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对此我省应重点从哪些领域发力?
马健: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也是难点。从省发展改革委的工作来说,我们将以深化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牵引,重点激活“三个要素”: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坚持把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全省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支持郑州争创国家级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促进资本要素集聚。聚焦补齐我省资本市场短板,持续推进“基金入豫”“险资入豫”,设立省级天使投资母基金,研究制定支持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持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发挥价格要素效应。围绕更好发挥价格“指挥棒”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长效机制。
孙德中: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如何完善扩大内需体制机制?
马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我们将积极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重点健全“两个机制”:
健全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坚持项目为王,健全“三个一批”常态化推进机制,全力抓实“两重”建设,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健全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扎实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支持打造老字号特色街区,加快推进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建设。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孙德中: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您认为河南实现“两个确保”,要如何进一步夯实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马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确保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前提。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完善“四个制度”: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坚持以公平为原则,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完善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持续抓好各类显性和隐性准入壁垒破除,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时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畅通公平竞争审查举报投诉渠道,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统筹推进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提升,建立跨部门信用修复协同机制,推进专项信用报告代替重点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信用河南”建设。
案例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一纸报告’代替‘一摞证明’,从‘折返跑’到‘零跑腿’,为我们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成本。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这项便企政策,纾解了企业的心头痛,落在了我们的心坎上!”8月6日,濮阳市众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仇军深有感触地说。今年6月,省发展改革委在“信用中国(河南)”网站上线专项服务,以信用报告代替各类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有效解决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上市发债、评优评先等事项办理时,经营主体需要到各级各部门开具证明“繁、难、慢”问题。
这是我省高质量解决涉企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企业产权保护、完善市场准入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经营主体活力有力激发。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1100万户。
“在强化政策支撑的基础上,我省连续五年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创新实施‘专家门诊’,按巡视模式‘一对一’向各地各部门反馈评价结果,督促高标准开展专项整改。”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突出经营主体感受,将企业满意度按40%权重纳入评价结果,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企业满意度实现4连升、连续两年超过90分。
优化营商环境,要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响应企业诉求。我省成立河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上线河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构建了企业诉求解决闭环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深化“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改革,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率达95.1%,累计1391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全省推行企业智能登记,实现新设企业登记“自主填报、系统核查、即时审核、事后复核、实时出照”,积极拓宽“企业开办+N项服务”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将“水电气暖网”报装纳入企业开办平台。
短评
以制度红利释放发展动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衡量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高水平”,关键看这种体制能否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市场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得活”是目标,“管得住”是底线。“放什么”“怎么放”?“管什么”“怎么管”?“放”“管”之间,体现的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怎样协同发力,检验的是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我省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这“三个保障”。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我省将重点激活数据、资本、价格这“三个要素”。为完善扩大内需体制机制,我省将重点健全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这“两个机制”……牢牢扭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定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注入澎湃动力。
以进一步强化“三个保障”、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为例。“三个保障”既是统一的整体,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保障让民营企业“想干”,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让民营企业“能干”,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让民营企业“敢干”,由此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以一系列改革举措释放制度红利,以制度红利激发发展动能,定能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
数说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实有民营经济主体1053万户,约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
●今年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0%、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
●6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8%、占各项贷款比重26.65%,贷款增量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1.5%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数据要素:截至今年7月底,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数据资产和上架数据服务1259件,累计成交金额12.43亿元
●资本要素:今年前7个月,全省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28.76亿元,其中信用贷款684.28亿元
释放内需潜力
●投资:今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0.1%,拉动全省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
●消费: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其中,网上零售额增长17.8%、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推动公共信用信息核查服务嵌入豫事办APP、省政务服务网办事流程,累计提供信用核查服务6.1亿次;推行专项信用报告代替省内44个领域出具的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